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7頁 (2 / 3)

楊太后微不可見的點點頭,這才開始說正題:&ldo;戚將軍你是山東蓬萊人,哀家問你,這海禁一事是好是壞?哀家到底是該繼續海禁,還是撤了海禁。&rdo;

聞言,戚承志臉色一下子變得凝重起來。暖閣內一時無聲,所有人,包括小皇帝朱慈燐都將目光放在了戚承志的身上,讓戚承志倍感壓力。

過了半晌,一直眉頭緊鎖的戚承志臉色轉變為堅毅。他拱著手,恭敬對楊太后和坐在她身邊的朱慈燐小皇帝說道:&ldo;娘娘,陛下,想聽真話還是假話!&rdo;

&ldo;自然是真話!&rdo;楊太后懶得搞&l;何為真話?何為假話&r;的裝逼行為,直接斬釘截鐵的問道。

&ldo;既然如此,還請娘娘、陛下恕臣無狀。&rdo;戚承志語速不快也不慢的說道:&ldo;□□時期,倭國諸侯割據。互相攻伐。在戰爭中失敗了的倭國諸侯,就組織倭寇(即武士、商人、浪人的統稱)到來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掠騷擾。對此,□□爺為防沿海倭寇作亂與海盜滋擾,便下令延續自元時就有的海禁。&rdo;

明早期海禁主要對象是商業(商禁),也就是禁止當時的華夏人赴海外經商,也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進貢除外),明永樂年間,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放開的只是朝貢貿易,民間私人仍然不准出海。而後隨著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嚴格。

海禁之事說起來有利也有弊,利方面來說就是起到了自我保護,但卻使國人的眼界越來越狹窄,也大大阻礙了中外的交流發展。

到了明隆慶年間,中樞朝廷倒是調整了政策,允許民間赴海外通商。只是到了永樂年間,倭寇再次在沿海作亂,海禁再一次開啟,到了嘉靖年間,更是進一步加強了海禁政策。別問楊太后名下的商船是怎麼出海的,呵呵,對於真正特權階級的人來說,海禁有等於無,海禁禁的只是民間的商人和外國來華經商的商人罷了。

當然明面上是這樣,但私底下嘛,就如楊太后讓夏時安排人手、將大批絲織瓷器販往歐洲各國一樣,與大明官員們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商人們中也有暗中這麼做的,不然走私商人又怎麼想到利用海運北上給後金韃酋送糧草呢!

正是因為這樣,楊太后才打算開了海禁,將後世幾個重要的海港城市圈出來,作為對外經商口岸,與外界互通有無,以繁榮的對外貿易刺激國內,讓國內的那些特權階級和大地主們不再將目光死盯在土地上,而是放眼海外,不再通過剝削百姓,而是賺外國人的錢來豐滿腰包。到了那個時候,想來就算她將土地全部收為國有,將農稅壓低至無,也沒多少人提反對的意見了吧!

想到此處,楊太后不免雄心萬丈的道:&ldo;戚將軍說的哀家都已知曉,誠然海禁有利也有弊,但總得來說弊大於利,如今大明內憂外患,內年年天災不斷,外又有韃子虎視眈眈,妄想取而代之。&rdo;

&ldo;先帝爺在位時,魏公提高商稅,才使得國庫有多餘的錢財支撐遼東駐軍以及各地駐軍軍需損耗,才能有多餘的錢財賑災……&rdo;

&ldo;正是看到了這個好處,哀家才會在皇帝登基後、在滿朝文武大臣反對的情況下拒絕提高農稅,改加商稅。

只是這些稅收在不斷發生的天災面前到底車水杯薪,哀家不想加重百姓們的負擔,只能另想他法。走私商人北上、經高麗運糧入韃靼部之事,讓哀家靈機一動,與其讓他們黑了心肝、忘了祖宗的奸商將錢全賺了去,還不如握在大明,握在哀家和皇帝的手上,至少哀家和皇帝以後不會再年年為軍費憂心,不會再為賑災、國庫沒銀子而煩惱。&rdo;

</br>

<s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