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仙侠小说>不明不暗胧胧月> 第204章 以文御武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4章 以文御武2 (1 / 2)

不明不清翊坤宫之变204以文御武2不通过六部和内阁首肯就能直接染指兵权、重启远洋船队,这两个举动可以说是严重侵犯了文官集团的利益,长此下去皇权就不受任何约束了。

可还没等文官集团有所行动,明英宗朱祁镇的第三把火也烧了起来。正统六年十一月,借着三大殿修缮完毕的喜庆日子,朱祁镇宣布大赦天下,同时笔尖一划把北京前面的行在两个字给抹掉了。

别看仅仅就是两个字,却等于宣布从此之后北京成了大明朝的正式首都,南京则成了陪都。这让很多南方籍官员恨得咬牙切齿,他们无时无刻不想着迁都回南京,现在希望彻底破灭了。

仅仅十四岁的皇帝,却在一年之间做了三件让他父皇、皇爷爷都咧嘴的大事,谁要是再说朱祁镇不学无术,就真是睁着眼说瞎话了。

古人说得好,人比人得死,货比货要扔。谁是废物、谁有本事单聊没用,得互相比一比。洪涛已经27岁了,亲政6年多,至今也没一个举措能比肩朱祁镇的三板斧。

不过和洪涛比起来朱祁镇还是少了些沉稳腹黑,多了点血性和冲动。在没有完全掌控局面时贸然放出大招,掀了底牌,为其之后的倒霉埋下了伏笔。

这三板斧除了彰显皇权无上,还让文官集团认清了现实。朱祁镇不是他们需要的皇帝,如果不能通过道理让其悔改,只能采取手段让其消失。

有道是铁打的朝廷流水的皇帝,大明没有皇帝照样运转,但没了文臣辅佐,肯定、必须、只能乱套,如果不乱,那就让它乱!

当年宣宗朱瞻基征讨交趾就是被杨士奇搅合黄的,仁宗朱高炽主张下西洋,上位一年就挂了。朱祁镇再怎么有能力,怎奈阅历太少、人脉不足,还是有得斗的。

前面三板斧的成功让朱祁镇有点洋洋得意,愈发看不上文官集团的能力。于是在正统八年又开了个大招,敕谕翰林院,大概意思就是说:

“朝廷对文官的待遇有点太好了,可军队又太差了。卫所军卒种地训练之余还要给文官打猎凑酒菜、砍柴火,比打杂的都不如。因此导致逃兵日渐增多,长此以往军队会不堪大用,必须想办法改变。”

怎么改呢?正当文官集团使劲儿琢磨皇帝会从何处下手、又该如何应对时,朱祁镇剑走偏锋,直接向文官集团下手了。

他要仿效洪武、永乐朝的规定,让所有年满70岁的官员退休。如果主动辞官还可以衣冠致仕,也就是保留级别和待遇,要是非等着皇帝发话辞退那就不客气了,找点错误一撸到底很容易,连退休费都不用给了。

沈一贯入阁时65岁、沈鲤入阁时整70、朱赓入阁时66岁、李贽入阁时75,六部尚书最年轻的也快60了。

凡是能做到朝廷顶级位置的官员岁数都不会太小,就算没满70岁也拖不了几年。将心比心,谁殚精竭虑攀爬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坐上高位,还没享受够呢,肯轻易让出来?

在正统八年的时候,也就是洪保带着船队到南洋转了一圈刚回来,朱祁镇任命工部侍郎焦宏为八府总提调官,在福建和浙江沿海督造远洋大船120艘。

郑和下西洋时的船队最多是200艘,朱祁镇一下子就要造120艘,其用心不可谓不显着,决心不可谓不坚定。

但文官集团的反击也很坚决,从正统九年开始,浙江、江西和福建先后爆发了农民起义,并迅速蔓延,把沿海地区搅合得风声鹤唳,严重影响了造船进度。

那农民为啥起义呢?文官们给出的理由无非就是劳役过重、民不聊生啥的,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埋怨英宗皇帝不该大兴造船工程,看看,把百姓都逼反了吧!

可英宗皇帝没信,他有自己的消息渠道,也就是驻守各地的镇守。太监们传回来的消息和官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