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想这么干会有无数官员强烈反对,理由五花八门,利益诉求千奇百怪,谁也无法做到大部分满足,也就无法推行。
现在没事儿了,只要皇帝一声令下,庞大的国家机器就会按部就班转动起来,让怎么拐怎么拐,让转多快转多快。
甚至没人问该去哪儿、为什么要去?因为大部分官员都出自皇帝门下,从小就接受了同一种教育,想法趋同。
那这不是妥妥的独裁吗?没错,洪涛计划中的第二步就是独裁,还是特别独的独裁!
一言九鼎在上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只是个形容词,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想去实现,却谁也没做到。如今洪涛用了三十年时间,基本算是给做到了。
可是为什么要处心积虑的当大独裁者呢,有什么好处吗?答案是必须有,且很重要,两个字,效率!
世界上任何事都有至少两个面,制度也一样。独裁之所以变成了贬义词,原因是人们总是强调它坏的一面。实际上独裁也有好的一面,简单点说就是高效,比任何制度都高的效率。
以往皇帝想做一件事,先得和大臣们商量,不管叫宰相还是首辅或者中书省以及军机处,总之必须商量。让大臣们都同意或者大多数同意,这件事才有可能走出皇宫到民间落地。
反之,多正确的决定也是白搭,因为没人会去认真执行,或者乱执行,把本来挺好的初衷,最终搞成天怒人怨的败笔。
而大独裁者就不用担心这一步了,只要他自己想好,绝大多数官员都会照章执行,还会如实反映执行结果,以供及时修正。这样一来执行效率就会成倍增长,管理成本则会成倍下降。
既然独裁这么好,为什么后世里大多数国家政府都极力反对呢?答案也很简单,人!
通过比较这两种不同的体系,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独裁制度非常依赖人,一个人,皇帝。
如果皇帝的办法对,那效率肯定特别高。可如果皇帝的办法不对呢,此时效率高就不再是好事了,而是成了帮凶,让破坏力加倍。
正常人,无论多聪明多智慧也无法保证每个决定都是对的。而在现实中,十次正确决定产生的效果,往往比不上错一次产生的危害大。
比如爬山,前面九十九步都走得挺好,正在一步步靠近顶峰,但第一百步踩空了没站稳,结果很可能是骨碌碌摔了下去。
运气好点的话,摔下去十几步、几十步,没受重伤,还能爬起来休息会继续爬。运气不好的话,可能一下子就摔得骨断筋折,再也爬不起来了。
反观那些效率不高的体系,此时没准刚刚爬了十步,确实很慢。但人家稳啊,迈步之前想半天,对落脚点反复论证,走一步是一步,最大可能避免了摔倒受伤,反倒是领先了。
所以经过几百年的经验教训,人类逐渐得出了一个结论,宁可慢点、效率低点,也要确保安全。反应到具体操作中就是避免独裁,限制个人权力,把权力分散开,用一群人的集体智慧来弥补个人的不足,也就是民主。
这个结论对不对呢?总体上讲是对的。那洪涛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呢,因为他不是正常人,除了提前知晓未来之外还有超长的寿命。在这两种特殊能力的加持下,他认为民主体系反倒会拖慢发展的脚步,而独裁体系则有利于更快的抢夺资源。
17世纪正处于时代交替的关键节点上,如果大明帝国不及时出手,欧洲各国肯定不会客气。等它们全都扑上来再去争夺,就要陷入群殴,即便能赢成本也太高了。
世界上的资源和战略要冲是有限的,先抢到手布好局,让国家利益最大化之后,再返回头来慢慢从独裁体系向民主体系转变也不晚。
任何制度体系都是为人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怎么有利就怎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