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而是一种思维偏执和人格扭曲,更是时下社会文化堕落的注脚。
就剧中人讲河南话来说,除一两个演员大概是河南籍人外,其他几个算是主角的角色讲的根本不是河南话,有的则是一句河南话一句普通话或是不知是河南话还是普通话的什么幺蛾子话。剧中人黑转头讲河南话,而最该讲河南话的他的奶奶讲的却是标准的普通话,而且字正腔圆。更有那几个剧中蹩脚的角色,讲的既不是河南话也不是普通话的蹩脚话,或许编剧和导演料定以此可以换来笑声——廉价而龌龊!
国人都有清楚的记忆,近些年来,在银幕和荧屏上以及所有最具影响力的传媒平台上,揶揄、讥笑、嘲弄、挖苦弱势群体乃至残疾人成为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而且能够被评为“最佳”“优秀”,更有自诩为专家学者的人为此唱和及背书。回想一下:当残疾人被忽悠被嘲弄到“最精彩”时,激起的是如雷的掌声和哄堂大笑;当维和部队烈士的家属作为嘉宾被礼遇坐在前排时,台上却是一句连一句埋汰“寡妇”……
河南人以及河南人的种种曾经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受到关注,尽管一些心态扭曲的人的奇谈怪论被主流媒体褒贬,但种种拙劣而下作的谬种还深埋在不少人的潜意识里,每每利用官方给予的话语权和“近水楼台”来发泄,甚至是一种病态的炫耀!
我有一种“十三分之一”理论,因为中国人大数十三亿,而到2010年7月,河南人将超过一亿,那些形象思维很是发达而数学可能考不及格的各类艺术家也应该算得出来,那就是十三个中国人里面有一个就是河南人。不管你喜不喜欢,待不待见,很可能你在某小吃店吃豆浆油条抑或你在某五星级酒店刷卡时,你身边可能就有一个河南人。还有种种可能:给你家送纯净水的民工、往你屁股上扎针的护士、给你家孩子补习的家教、跟你一个办公室比你官大一级的副处长,很有可能都是河南人!
2010年3月15日,我在一篇博文里写道:说来说去说到底,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农民爹和农民娘,或是农民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实际上,上溯几辈十几辈,不少人的血管里或许流淌的就是黄河水酿成的血液。
文怀沙老先生说河南人是中国人的娘。娘是什么?娘是生你养你的母亲,是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的老娘亲。文先生还说,骂河南人就是骂自己的娘。笔者以为,骂自己娘的人不是好孩子,骂自己娘的人是缺德带冒烟的人,骂自己娘的人是应该被唾弃鄙视的人。
举凡在国外生活的人都了解,种族歧视是许多所在国的重罪,政客、商贾和名流都唯恐躲避不及,即便如此,少数族裔还总是就此进行抗争。但在我国,地域歧视时时处处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甚或每一个角落,并且已经成为一种时髦文化,这些在主持人的节目里,在相声小品中,都可以找到许多佐证。
近些天,接连发生残害学童血案,引起人们深刻反思。原因多多,其中教育、文化以及媒体难辞其咎。教育的不公平已到极致:当高校花上几百万元盖高门楼子时,一些乡村小学校的孩子还在破砖头垒砌的石桌上伏案读书;当许多人一年30万元学费把少爷公主送到国外就读时,有多少民办教师一个月仅有几百元的津贴……
在文化领域,我们究竟在倡导什么?理想、信念还有奉献已经成为笑谈。当一个言谈话语中炫耀自己年入百万或千万的主持人,与一个来自偏远山区的邮差进行关于理想与奉献的主题对话时,给人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当人们兴高采烈为“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样的“精彩台词”喝彩叫好时,我们的孩子会受到什么样的启示?
再说我们的媒体,在西方国家一时一刻也没有放弃意识形态的坚持时,我们把几乎所有的媒体都赶向市场,报纸、杂志,现在轮到出版社。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