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部分 (2 / 4)

的意料。在今天看来,这些生存的困难实在不算什么。这是因为七,八千年以前的伏羲人的生存能力远低于今天人。但是,伏羲人已经达到了建设社会的能力。距今万年,东北地区开始出现遗址,想像古中华人有了抵御寒冷的能力。更早的时期,长城以北地区没有遗址发现,可知,就是暖期里也达不到长城以北和河西走廊以西。在长的进化时期里,一批又一批的物种灭绝了。这些灭绝了的物种是被强的物种吃光了吗?不是。一个物种,它的生殖不能抵偿消耗,这个物种就难逃灭绝的命运。

依本文的计算,在二三千年的时间里,从百人增长到万人,也只是达到了三,四百年增长一倍。一个百人的始族百年的时间不过增长了二,三十人。在伏羲时期,人们仍然在死亡线上挣扎。公元前六千年的遗址还不到十个,人口不到千人。将这个数字扩大万倍才千万人。这不足千万人便是远古中华人在二百万年里活下来的人口。

伏羲人

对中华史的讨论有三个高峰期。春秋(战国)为一个高峰期,春秋学者揣测伏羲是一位首领。猜测在伏羲时代产生过八卦,历法等等的辉煌。在史记中。没有记载伏羲,只记载到炎,农,黄帝。伏羲是在更早的时期。第二个高峰期在唐,宋时间。唐,宋时有学者对史记做了全面的补注,实际上等于是对历史的整理。肯定了三皇。三皇是取火的燧人氏,建屋的有巢氏,尝百谷的神农氏,认为伏羲在更早于三皇的时期。

三皇的认识不是哪一位学者的发明,是千年间古人的共同的认识。它表达了很唯物的历史观。在三皇时代,不穿衣服,不种植,没有官长,已经是社会的初始时期。可是,更早时期的伏羲怎么解释呢?唯物论的历史观在这里徘徊不前,不知道伏羲是怎样的“身份”。

第三个高峰期是五四以来,本书称作五四学者。

在三个高峰期,都认为伏羲更早于三皇。伏羲(和女娲)早到不可知的早期。

近代学者闻一多认为伏羲是葫芦崇拜。闻一多的见解很有见地,本书采用了这一说。

其实庙祭的女娲就是身披葫芦叶的形象。

总的看来,从春秋到今天,都有人在思索伏羲的问题,只是找不到新的材料对伏羲的认识得不到突破。

揭开伏羲面纱的时刻到来了。考古发现了仰韶遗址。考古学家准确地判断出仰韶文化。在河南的嵩山地区出土了裴李岗文化。伏羲人就是考古学的裴李岗人。

裴李岗人来自哪里,来自北方,来自黄河的北岸。在黄河的北岸,密密麻麻的遗址群一直存在到距今万年前。但是,黄河的南岸地势低,大片的土地浸在水中,还不能居住。第一支的黄河人口来到嵩山脚下的时候,华山脚下的蓝田,嵩山地区的裴李岗像是水中的二块孤岛。公元前六千年以后,大片的土地方才露出水面。公元前五千年,文化规模的遗址(村落)遍布了陕西,河南两块土地的河渭的南岸。这些遗址便是大大小小的始族中心。

裴李岗遗址从公元前六千年出现,存在了几百年,就是说,在公元前五千年以前伏羲人已经离开了嵩山中心。算一下,伏羲人从河的北岸来到河的南岸已经千年有余。伏羲人为什么离开嵩山,他们又到了哪里?没有到哪里。公元前六千年以后,气候温暖湿润,食物充足,比今天好多了,伏羲人赶上了好时光,伏羲人开始了大发育的时期。随着河南平原的形成,伏羲人迅速扩大了生存的范围,不断有新的始族分离出来。伏羲人离开嵩山的时间也就是河南平原生成的时间。

河南平原比华北平原至少早形成一千年。

伏羲的分支以嵩山为中心,向南,向东。向东的部分达到了河南的东部。据考古,仰韶文化达到了河南的东部,当指伏羲人向东的分支。在淮阳流传着伏羲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