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系列科幻> 第14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部分 (4 / 4)

子们拖出成人留下的现代化武器,在大街小巷玩打仗,造成伤亡无数。最后,在孩子领袖参加的“联合国大会”上,战争游戏竟然得到了全世界儿童的响应。各国孩子首脑经过商议,以南极洲为战场,开始了巨大规模的战争游戏。

由于技术掌握得不成熟,无法进行复杂的协调,象航母编队这样的现代化军事手段无法动用。游戏各方便用枪械、坦克、火炮等对轰,仿佛小孩子过家家一般。虽然尸横遍野,血流满地,但孩子们并不象成年人那样容易伤感,反而乐此不疲,对同伴死亡熟视无睹。

最后,中美双方的“孩子领袖”竟然互相投掷核武器。只有在这种惊天惨祸面前,孩子们才被惊醒,纷纷从南极退走。在归途中,又有许多孩子沉没于波涛之下。不过,孩子的视角毕竟和成人不同。刚刚撕杀过的各国孩子军人,转眼就象朋友一样玩在一起。

经历了许多磨难,经历了“悬空时代”、“惯性时代”、“糖城时代”,这批孩子终于长大成人。“超新星纪元”终于载着人类文明闯过了险关。

其实,大多数十几岁的孩子恐怕都有类似的梦想:一觉醒来,自己就跨入成人世界,接过成年人手中的一切。而小说中那颗凶恶的超新星,恐怕就是用来满足新一代“弑父潜意识”的道具吧。

在美国科幻片《街头疯狂》里,青少年的反叛心理被夸张到了极点。美国政客出于选举需要,把选民年龄下放到十四岁。结果,一个本来给总统候选人助选的歌星成为新总统。在孩子选民的强烈要求下,三十五岁以上的人都被关进集中营,强迫服毒品。孩子选民们要把美国变成一个无拘无束的,当然,也是一个好玩的世界。

科幻不是儿童文学,但科幻作品里,确实有对儿童心理极为深刻的挖掘。无论对于成人,还是对于孩子,它们都是很好的启迪。

第二节:行为科学学

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派别,行为科学心理学在二十世纪初,由美国JB华生创立。他吸取了早期的进化论、条件反射学说等理论,建立起行为科学的基础理论:摒弃对人类意识的研究,关注于探索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关系。

后来,经斯金纳和中国留美学者郭任远等人的发展,行为科学成熟起来,获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在人文学者眼里,它的基本观点十分刺眼:所谓爱、尊严、人性、自由意志这些东西,全都是不可检验的幻觉,是刺激——反应的固定链接。这种抹杀人性的极端态度,使得行为科学很早就越出心理学的象牙塔,受到社会普遍关注。

行为科学最大的成果,是在“刺激——反应”的基本理论上,建立起一整套行为塑造和控制理论。在心理学走向成熟的过程里,行为科学严格的科学倾向曾经是一场革命。但在这个理论中,“人”与马戏团的动物没有多大区别,或者和复杂机器等同起来。这就使它走向了极端。

在二十世纪前半叶的社会背景下,大政府、独裁政治、社会控制论远比今天吃香。无论行为科学学者本身政治倾向如何,此类学说都给专制政体提供了理论上的帮助。大凡独裁者上台,都承诺要用强力来塑造一个纯洁社会。华生曾有一句狂言:给我一打婴儿,我可以把他们塑造成医生、律师、学者,或者小偷、盗窃犯……此言虽为书生之见,华生也没有本事把它付诸实施。但人们却不难看到一个思想领域中独裁者的影子。

行为科学很早就进入了科幻作家的视野。此类题材中的代表作,当属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 1917——1993)的《发条橙》(A Clockwork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