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里的技术都不是什么高新科技,除了一种体积极小,能量巨大的蓄电池,都是当时已有的技术,甚至有些还是手工业时代的技术。但作者可谓进行了“系统集成”的工作,把一些简单技术结合起来,设计了很有现实感的海底住所。与《海底两万里》相比,《种海人》在开发海底资源的细节上更接近当时的技术条件,甚至引用了大量同时代的海洋开发数据资料。小说还描写了苏联人与日本人在争夺海底资源方面的冲突,可以说是最早描写海洋资源冲突的科幻小说。
中华民族是个大陆民族,出生在黄土地上的文人墨客对海洋素不敏感,从未写出《白鲸》、《老人与海》之类歌颂海洋的作品。直到今天,虽然海洋经济在中国整体经济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更多的人靠海吃饭,但在文艺作品中,海洋的影子仍然微不足道。只有中国的科幻作家是一群另类。他们从不吝于表现深海的神秘与浩阔。
在《海底捕猎》(《中国最新科幻故事》,第四卷,354页)中,作者丁彩霞便给我们描述了一翻八千米深海的景观:在巨大的压强和无边的黑暗中,竟然生存着龙虾、火蛟、巨型章鱼等海洋生物。人类携带深潜器具,在巨型海底植物间品尝着打猎的乐趣,仿佛陆地上一般自由。现实中,人类虽然能够穿着太空服在太空中漫步,但却对付不了每下降十米就增加一个大气压的深海高压。迄今为止只能乘坐潜水器进入深海。
对于现实的人类来说,人类从间接意义上讲,还不是深海的主人。因为即使是海洋学家,人类探索深海的尖兵,对那里也所知廖廖。而在一些科幻作品里,从直接意义上讲,人类也不是深海的主人。他们为深海另外设置了主人:深海智慧生物。主力作家星河曾经创作过一部深海题材长篇科幻——《海底记忆》(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出版)。在这部书里,作者让拥有文明的海豚成为深海真正的主人。主人公“我”是一个大学生。在自己失去记忆的情况下,莫明其妙地出现在某海滨城市,又莫明其妙地登上飞机。在突如其来的劫机事件中,“我”被无法抗拒的念头驱使,与劫机犯搏斗,导致飞机坠入大海。
“我”在海底醒来,发现自己和所有乘客都被关在一个海底基地里接受检验。这个基地竟然处在三万米以下的海沟里,大大超过世界上已知最深海沟的深度。基地的主人藏身在一个个大“冰箱”里移来动去,不见真容。通过自己的侦探,以及一个叫“姗姗”的人类的帮助,我得知了全部秘密。原来,地球上最富于智慧的生命不是人类,而是海豚。只是由于他们的生存环境过于安逸,空有智慧而没有发展出高度文明。后来,它们羡慕人类文明,试图据为己有,便制定了“记忆结点”计划。通过人为制造的海难,将人类带入海下基地,在大脑深处植入“记忆结点”。这个结点不仅被害人本身拥有,而且可以遗传给后代。将来,海豚们可以唤醒这个结点,支配被害人为它们服务。经过许多年的秘密操作,竟然有两亿人被植入了记忆结点。而“我”是仅有的能够回忆起真实情况的人类。在姗姗和她父亲的帮助下,“我”逃离深海基地,准备把事情真相告诉给人类的科学家。
海豚确实是海洋里最富于智慧的生命,甚至超过灵长类,成为地球上仅次于人类的智慧生命。所以,描写海豚文明的科幻作品也有很多。当然,对于海豚智慧也有不太夸张的写法。美国科幻作家戈顿R迪克森创作的《海豚之路》便是一例:由威勒尼尔基金会赞助的一个海岛研究所,因为专门研究海豚语言,又被称为“海豚之路”。最初,他们研究被捕获的海豚。但由于研究所的环境过于人工化,不利于海豚生活,科学家们便将水池与大海连通。结果,家养的海豚逃走了。但不断有野海豚来到这里住上一段时间。
科学家马尔专门研究海豚语言。海豚可以发出复杂的声波,彼此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