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西那边顶不住。
毕竟关西的凉州兵也怕神兵天降嘛。
而很快张冲的担心就成了现实,驻扎在潼关的赵云和驻扎在汾水北岸的潘璋先后来报,说发现对面的汉军人数都在大规模减少。
二将皆询问,是否乘击突破关防,出兵关内。
果然,暴乱的连锁反应果然就来了。
此前,在张冲对形势的判断中,认为关西的实力还是比较强的,其精兵悍将都是此前大汉最精锐的一批。
因为只有关西的吏士是打了一百多年仗的,可想而知,这些人的敢战程度。
所以,张冲并没有直接进攻关西的打算。
在他有限的历史知识中,张冲知道当年曹操在得知袁绍病死后,也是打算出兵河北的。
但当时他被手下的谋士们劝住了,其理由就是袁氏几个兄弟不和,但曹操主动进攻后,却会让这几个兄弟同仇敌忾,所以不妨放过他们,先去打刘表。
而河北的袁氏兄弟们在看到曹操没有进犯的意图后,因为内部权力失衡,他们自己就会打成一团,到时候两败俱伤的时候,正是曹操渔翁得利的时候。
现在张冲看关西就和当年曹操看河北一样,都是面临一样的处境。
别看汉家小皇帝和董卓矛盾深,可一旦泰山军主动对关西发起进攻,两方肯定会联合在一起,共同抵御泰山军。
不是说直接硬啃啃不下来,而是这样反倒会让青州的曹操成为那个渔翁。
所以在张冲的规划中,他会趁着这半年休养生息,好好消化掉上半年鲸吞的并、司二州,然后等到明年春的时候,出兵中原,连带着曹操一并横扫了。
而那个时候,关西的两派势力也差不多内爆了,他再回身入关中,至此彻底收复整个北中国。
至于,刘协和董卓的矛盾会不会不爆发那是不可能的。
随着张冲做顶层设计越久,他就越对当年教的思政课有着更深的体悟。
对于刘协和董卓来说,如果他们在政治上互相需要,那他们还有共存的可能性。
这也是此前两方能长期共存的底层原因。
彼时在政治上毫无影响力的董卓急需皇帝在政治上的支持,而小皇帝本人也同时需要董卓的武力来稳定关内的变局。
但这个平衡却是不稳定的,因两方在关西内部发挥的作用不同,占据武力的董卓一派很容易就在镇压、平叛和对外战事中占据主导。
自然而然,他们的势力和影响力也就越来越大。
而反观刘协一方呢因为只居内庭,先帝留给他的武人又在救援太原时,被董卓统统派往了并州,最后被他张冲给一锅端了。
夹带里没了武人的刘协,越来越弱。
到了现在,刘协与董卓的关系已经变成了,刘协彻底离不开董卓,而他却对董卓可有可无了
如此,平衡就被打破了。
权力的平衡一旦被打破,那就会发生争斗,无论这些争斗会以什么形式出现,它只会在权力的再一次平衡中才能结束。
而下一次的平衡,刘协和董卓,有且只能有一个赢家。
这就是张冲对局势的判断,并因此而做出了相应的布局。
可他没料到,连绵的大旱却激发起了关内的起义,更想不到一群过去的太平道残党,西抄东抄,弄出了一个魔幻的“弥勒道”。
现在,问题就摆在了张冲面前,关西已经大乱了。
那他到底是坐观成败呢,还是趁虚而入。
两个选择各有优劣。
前者当然是最稳妥的,以不变应万变。
但这当中的问题是,如果所谓的弥勒道很快被镇压了,到时候汾水、潼关的汉兵会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