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春秋霸业书> 第6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部分 (2 / 4)

鲁必惧而从也。”(见《东周列国志》)鲍叔牙考虑齐桓公是不好亲自动手杀自己的哥哥,这种有损德行的事情只有他做臣子的来,齐桓公就把三军的兵权交给了自己的老师鲍叔牙。

鲍叔牙一方面提出斩草除根的建议,另一方面有自己的想法,公子纠、召忽、管仲这三个人里面有两个是自己的朋友,而且都是齐国贤能的人才,现在国家正急需这样的人。况且他也知道管仲是一个胸怀远大抱负的人才,就先自作主张,让隰朋出使鲁国跟鲁庄公说:“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雠也,请受而甘心”。

《左传》庄公九年传中的这句话是很有学问的,子纠为什么要“请君讨之”,“亲也”,就是说亲兄弟,这就是原因,杀亲兄弟在春秋的年代是很不义的事情,留给人家话柄,上面说齐桓公不能亲自动手,就是鲍叔牙也不可以,齐国任何一个人都不好去做,因为他是国君的儿子,没有犯什么错误,这里只有假借鲁庄公之手去行这不义之事,间接转化了杀人的罪名,降低了政府的不良影响。那么,后面这一句:“管、召,雠也,请受而甘心”,就是鲍叔牙的伎俩,意思是说管仲和召忽是齐桓公恨之入骨的仇人,要亲自杀掉,才能睡得着坐得安稳。鲍叔牙特意强调这个“请受”,就是暗示要“活”的管仲和召忽,鲍叔牙不能明说要任用他们,那时候,大凡国家与国家之间很嫉妒对方招聘到人才,别的国家强盛就对自己国家不利,这点毛病到后来的战国时期更为明显。鲁庄公如果知道齐国要任用这两个人,而且像施伯一样明白管仲是个奇才,就只有两种做法,要么为我所用,要么杀掉,后者的可能性大一点。所以,鲍叔牙找了这么一个一举两得的借口,在国家利益的角度上他更偏重于管仲的生死,毕竟管仲这样的人才仅此一个。

鲍叔牙自己则率大军驻扎在鲁国边境,把鲁庄公吓得胆战心惊,连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可以说鲁庄公还处在乾时大败差点送命的心理阴影中,屁股没坐热,对方的大军又来了。经过商议,鲁国政府上下大部分人都认为只能答应这个条件,现在兵败士气大落,恐怕难以抵抗,经不起打了,只有杀一个公子纠以保鲁国平安。鲁庄公心说也只好这样了,勉强点头。鲁庄公九年传:“乃杀公子纠于生窦”。

但是对于公子纠身边两个谋士的处理方式发生了争议,争执人主要就是施伯,早在公子纠逃来鲁国的时候,他就一直反对出兵齐国,现在既然已经大败,要么就全杀掉,要么就留下管仲,他更希望是后者。他对鲁庄公说管仲是个治国的奇才,进言鲁庄公留下这个人辅助治理国家,否则就杀掉,免得日后成就了齐国,就是鲁国的祸患。

鲁庄公当然没有看出管仲有什么价值,天下奇才?他心里嘲笑,天下奇才怎么会一箭射没射死人都弄不清楚。本来想听施伯的,就直接杀了,可是,碍于齐国方面强调:“夷吾射寡君中钩,寡君恨之切骨,欲亲加刃,以快其志。若以尸还,犹不杀也。”好像齐桓公要变态地玩弄死管仲这个仇人,鲁庄公怕齐桓公因此不满意,又来个大军压境,就命令把管仲和召忽囚起来送到齐国使者那里。

管仲的大义

管仲得知公子纠遇害,齐桓公要捉他们活着回去杀掉,又得知是鲍叔牙率领大军压境,心里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可他担心鲁国政府里的那个施伯,这个人比较厉害,可能会识破这种伎俩,后来听说齐国派来的使者是隰朋,这是个聪明人,已经说服了鲁庄公。

管仲终于没有落得个韩非子的下场,鲁庄公毕竟不是气魄雄伟的秦始皇,没有那么果断。管仲和召忽都明白了鲍叔牙的意思,他是想要组成当初的三足鼎。当初鲍叔牙没有听召忽的意见去做公子纠的老师,而听从了管仲,使三人分开,鼎不成,现在他召忽也不会成全鲍叔牙。召忽对管仲说:“古有死臣和生臣,我愿随公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