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兵士不习惯农活,将它租给百姓。
不过后来看到一些兵士肯放下身体,家中情况得到改善,甚至有的妇女勤快,养猪养鸡,一家人生活迅速好起来。还有一年一轮制度,让佃户经营变得很麻烦,渐渐这种情况少了。
特别是后面补充的新兵,他们多是从农村来,不存在习惯与不习惯的问题。渐渐它成为一种稳定的制度。
以前兵士给予的包括钱,粮,与布,还有石炭等物资。
主要就是钱粮布,但这种制度下,兵士不用再给粮布,所以养兵费用在渐渐下降。
至于隐形的,那就是劳役下降,这个不大好计算了。
宋九看的不是这个,看了两处兵营后,宋九问道:“石公,你看这支军队可用否?”
“可用,士气高扬,家人衣食无忧,堪比唐朝初期之府兵也。”
“唐初府兵吗?”宋九苦笑。也许吧,可是李靖在哪儿,李绩在哪儿?(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四章 持续性的打脸(下)
论领兵作战,宋九可能还不如大炮崔翰。不过宋九相信,在自己金手指的带动下,应当宋军比史上变得更强大。
至于强大多少,这个就不大好说了,但宋九也不会认为强大到可以改变战局的地步,实际相比于战斗力的提高,宋九更看重的是养兵成本。因此全国上下这种自信心,让宋九十分担心。
返回西府。
宋九放下公文,想了半天,最后下了一道命令,让杨延昭从辽东调回来。
党进、李汉琼等名将去世了,潘美、崔彦进等名将老了,至于新生代宋九倒是看好了几个人,王承美与折御卿,可他们都是党项人,而且也不能离开府州与丰州。还有一个,李继隆,可他是国舅,这身份让宋九有些忌讳,休要小看了外戚,东汉就是让这一个个国舅坑了。
因此宋九也打算着手培养下一班新生代大将。
可是思来想去,不知道该用谁,于是还是用杨家将吧……
但就在这时,赵匡义更加年轻化。
原来南唐建州有一个读书人,叫杨徽之。他做了一件古怪的事,不在南唐科举,却跑到了后周来科举。他中了进士后得到重用,做了一个勇敢的事,奏请柴荣将赵匡胤给杀了。
赵匡胤登基后大怒,准备杀掉杨徽之,赵匡义说道,此人是忠臣,杀不得。赵匡篆未杀,但如宋九所想的那样,无论赵大还是赵二,皆有小家子气,缺少了李世民那样的气魄与胸襟, 也休想他们象李世民对魏征那样用杨徽之。因此杨徽之贬成了一个小知县,一做就是十几年。直到赵匡义登基,杨徽之才重见天日。
此人也是一个名臣,最少在宋九眼中是宋朝排行到前三十名的文臣。
杨徽之有一个侄孙叫杨亿。
据传这个杨亿七岁就能作诗,赵匡义产生兴趣,派江南转运使张去华去试杨亿才艺,再送京城复试,一连三天,十一岁的杨亿作赋五篇, 一气呵成,文采颇佳。
赵匡义很高兴。便让太监王仁睿将杨亿送到中书,听宰相发落。宋琪等人心领神会,便出了一个《喜朝京阙诗》的诗题,让杨亿作一首诗,
杨亿只想了一盏茶功夫。便写下一首五言律诗:
七闽波渺邈,双阙气岧峣。
晓登云外岭。夜渡月中潮。
愿秉清忠节。终身立圣朝。
前四句诗情画意,特别是三四两句,五六两句又大大的拍了君臣一个马屁。
也许不算太出色,可考虑到他的年龄,以及这种大场合,反正换宋九在十一岁时肯定是做不到的。
宰相们纷纷夸奖。
于是赵匡义录神童杨亿为进士。然后授为将士郎守秘书省正字。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