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1988年3月的圣·帕特里克节。第48大街的办公室距离第5大道很近,听着好像游行者们直接从空中穿越过来。忽然,传来一阵巨大的骚乱声,声音大得让人们以为是外面大街上醉醺醺的狂欢者发出的。据利普斯基回忆:“从那里传来可怕的尖叫声,有人在喊:‘去叫警察。’几分钟后,马克走进我的办公室,一脸茫然的表情。我从来没有见过那种表情。”发生了一场争吵。不用说,不久之后,西尔伯曼走了。也许,到了1990年代末,由《惊声尖叫》来推动公司发展并非偶然,它的情节套路就是:受害者被系统地逐一清除掉——用这一比喻描述米拉麦克斯的生活显得越来越贴切。
愤怒的艺术家 1989(8)
员工们经常议论鲍勃和哈维谁更坏。1990年代中期曾任制片部负责人的保罗·韦伯斯特说:“在我看来鲍勃非常可怕。他内心潜藏着一股巨大的混乱力量,绝对的狂暴。”布兰特利也同意他的说法。“鲍勃让我感到更恐怖,”她说,“最初3个月,我甚至不敢进他的办公室,那里的氛围非常古怪。”一个同时认识兄弟俩的人补充说:“如果你觉得哈维比较光明的话,鲍勃则很阴暗。我从来没有过踏上死亡线的经历,但从鲍勃身上体会到了那种感觉,他完全是一个疯子。”就像多年以后蒂纳·布朗(Tina Brown)描述的那样:“鲍勃是那种无法无天之徒。”
但是,有些人更喜欢鲍勃。在前市场部主管埃蒙·鲍尔斯(Eamonn Bowles)看来:“你别在不顺心的日子去找鲍勃。但他为人更公正些。鲍勃可能会暴跳如雷,怒不可遏,但他这样做自有他的道理。”前市场部负责人丹尼斯·赖斯(Dennis Rice)补充说:“凡是让鲍勃大动肝火的事情都和生意有关;与个人恩怨没有关系。他绝对受不了被人玩弄和操纵。”
在另一些人看来,哈维更让人难受。他要让你知道,一旦失控,他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布兰特利说,“哈维一旦发火,连身体都会膨胀起来,好像气压都发生改变似的,让你觉得他马上就要爆炸了。有时他真的会爆炸。他会脸色涨红,整个表情仿佛凝固住了。这时他倒不会摔椅子什么的,让你觉得他更有可能直接冲过来,把你掐死。”
鲍尔斯说:“我对那些奉承我的人总是心存戒备。哈维可能是你平生所见最有魅力的人。我跟他一起待过45分钟,我想,噢,多棒的家伙,但两分钟过后,他又可能成为你平生所见最可怕的人,简直像魔鬼一样恐怖。”利普斯基也这样说:“哈维发火的时候就想伤害人。有那么片刻,他真的会失控——陷入难以自拔的状态,思维完全失控。在那间办公室里,差不多每个女人都被他整哭过。任何一件事,甚至某个营销理念,都可能引起他的怒火。有一次,我看到他冲一个女人尖叫,看上去七窍生烟、风度全无,骂她的话叫人难以置信,冲她叫着某个男人的名字——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在跟谁说话。哈维在这点上是很奇怪的,因为他就是想做庇护人,当一个好莱坞的旧式大佬。可是,他一旦冲你发火的时候却恶毒之极,而且完全是针对个人的。”
哈维对米拉麦克斯某些员工的怒斥更多出自精心算计而不完全是内心的自然发泄。鲍尔斯说:“他的脾气的确很坏,但我确实记得有那么几次是事先想好了的,把某个人带进一间屋子,啰里啰嗦地训斥一通。他老想弄明白他们的动机到底是什么。他会四处刺探,了解你是不是有过失,然后加以利用。”1990年代中期曾在米拉麦克斯公司工作过的萨福德同意这种说法,他还补充说:“他的情绪完全是在自己的算计之中,我经常对人说,别被他的愤怒吓住,因为这是他的一种策略。另一方面,也别被他的恭维所愚弄,因为这同样是策略。但人们总是被他的狂轰滥炸打击得溃不成军,也被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