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部分 (3 / 4)

到淮河主流,并与南方蛮夷隔河相对,借助河的优势,管辖北岸所有的势力。然后,再把握机会向淮河南岸进发,伐徐的另一层意义就是为收服南方最强大的势力楚国奠定基础。

那么,*徐国用什么借口呢?总不能直接说我来扩张势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齐国举的不是魔头的旗帜,而是“维护周王室的统治秩序和地区安宁”的彩旗。如果还是用“不听王命,不来会盟”的借口,这样也不行,老套过时了,再精妙的策略也不能用上几百回,别人都腻味了,反而会厌恶。况且徐国位于偏远地区,有借口可以不来参加盟会。

《左传》中也没有记载这次军事行动的原因和过程,只是说了一句:“秋,公会宋人、齐人伐徐。”

由《左传》记载军事行动的惯例:战争的主谋写在最前头。可以判断是宋国“主兵”,带的头。为什么宋国带头呢?因为齐国在山东的北面,和徐国相距甚远,隔了一条泗水河,隔了一个鲁国,井水不犯河水,怎么也不好挑起事端,找很烂的借口肯定被天下人所唾弃。宋国和徐国是邻居,邻国难免就有矛盾,齐鲁、鲁宋、宋郑都有矛盾,经常打仗。像徐国和宋国这样的邻居更加了,徐国有蛮夷的特性,当时北方的北戎、山戎、北狄和南方的蛮夷,时不时就来侵犯中原各国,烧杀抢掠。所以,宋国和徐国相当于一个官方和一个土匪。现在,官方需要打击这个土匪,很名正言顺的军事行动。

伐徐

这年秋天,管仲先让鲁庄公享受一段时间新婚的甜蜜,然后,就把他叫上一起去打徐国,帮着齐国向南扩张政治辐射圈。这个时候的鲁庄公肯定是叫得动的,新婚的女婿还是愿意帮丈母娘家做点事情的。不过,以后就难说了,很少有结婚多年的女婿还很勤劳地跑去给丈母娘家劈柴、挑水的。现在这个女婿是不用白不用,过期作废。

由宋国带队,宋、齐、鲁三国大军就开到了徐国边境,对于这次战争只有“秋,公会宋人、齐人伐徐”这样一句记载,在史料上几乎找不到关于这次征讨的只字片语。

只能从这句简洁的记载中推断,这次*很快就结束了,只有徐国的妥协才能如此顺利。《左传》中没有提及徐国臣服的记载,可根据后来公元前645年,僖公十五年经中的记载,徐国当时的确臣服且加入齐国阵营:“楚人伐徐。三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盟于牡丘。遂次于匡。公孙敖帅师及诸侯之大夫救徐”。次意思是驻扎,诸侯驻扎在匡这个地方就是派公孙敖带兵去救徐国,这里要说一下公孙敖是庆父的儿子。诸侯去救徐国,说明徐国是他们的同盟。

紧接着十五年传中又明确记载:“秋,伐厉,以救徐”。诸侯那么拼命救徐,正说明了一点,徐国是其阵营当中的一员。

那么,在这次*中徐国为什么会这么快向齐国妥协呢?分析原因有二个:一、徐国没有强大的外援,它和楚国没有什么来往,因为一个在江苏,一个在湖北,所以,没有蛮夷来援救它,而且三大强国又是夹攻,把它逼在东面的死角,旁边就是东海,总不能跳海。二、虽然说宋国和徐国像是一个“官方”,一个“土匪”,但是,现实里山上的土匪和山下的官方必然会有一些勾搭,即便是敌对关系,也存在“官匪勾结”,要不然宋国和徐国之间必然年年相互侵犯,可是,这些年来,并没有宋国和徐国的战争记载,由此,“官匪勾结”是成立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向西的行动

郑国和陈国

公元前668年,成功地摆平位于淮河中下游、江苏西部的徐国,齐国的政治辐射圈向南扩张到了淮河,管仲觉得是时候开始向西扩张,收回原先失去的西面局势。西面的对象就是郑国和陈国,这两个国家有一个共同点:以前都加入过齐国的阵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