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9部分 (3 / 5)

匠们的问题,这个时代的技术和产能摆在这里,没法子的事儿。

历朝历代以来,制造兵甲器具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可能就数北宋了。这个制造规模,几乎已经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其工署则有南北作坊,有弓弩院,诸州皆有作院,皆役工徒而限其常课。南北作院岁造涂金脊铁甲等凡三万二千,弓弩院岁造角弝弓等凡千六百五十余万,诸州岁造黄桦、黑漆弓弩等凡六百二十余万。”

注意,是“岁造”,也就是每年中央制造一千六百五十多万张弓,地方制造六百二十多万张弓弩,加在一起超过两千二百七十万。大宋一年制造的弓弩,够不够给当时的欧洲兄弟,一人送两张玩儿玩儿?

宋朝前期,在各州郡设立都作院,此时的大宋,国力强盛,一年一万万六千万贯的财政收入,端的是财力雄厚之极。太祖时,诸州作院岁造弓、弩、箭、剑、甲、兜、鍪、甲叶、箭镞等凡六百二十余万,以后产量更是逐年提高。至神宗熙宁之前,单每年州郡上供京师的弓弩甲胄,便“以千万数”。就单个作院而言,产量也不少。神宗元丰五年,朝廷令相州都作院造防城箭三十三万支。要知道,宋代的都作院通常并非仅专门生产一种兵器,何况这三十三万支箭仅仅是朝廷一次的抛造数额。由此可见产量之惊人。

但是这样的产量,是建立在大宋这些都作院加起来数以万计的工匠的基础上的。单单是汴京的都作院,便常年有九千余工匠。

而尽管如此,甲胄的生产速度,也是上不去的——南宋时的湖州作院,朝廷给其下达的人物指标,最初是“日造铁甲一副”,后“准省札。日造铁甲二副,且以二年为期”。

由此可见甲胄生产之难。

不过如果真的严格按照规矩操作的话,打造出来的甲叶质量是非常好的,董策前世曾经见过一副出土的棉甲实物,剥开外面的棉布之后,里面的甲叶还有光泽,几乎没有生锈。非常坚固,若是不用大力气,根本就掰不动。

若是按照赵铁砧说的这个速度,得两三年董策才能把手下的这些兵丁都装备上铠甲。

他可等不及。

说到底,就是人少规模小,还是得不断的招募铁匠,扩大规模。

董策回身向周伯道:“招募铁匠的事儿,还得加大力度,在这个上面,别吝惜花钱,多少钱都没问题。这样,你找个时间,和赵大会谈谈,让他实在不成,就把消息放出去,让别的商贾也给他提供铁匠。反正甭管是不是他自己找到的,只要是过他的手,咱们肯定给他抽成就是了。让他眼光放长远些,别只盯着那些蝇头小利。”

董策的语气淡淡的,也没露出什么责怪的意思,但是熟悉他的周伯却是知道:大人对眼下的规模和速度,是不太满意的,只不过碍着自己的面子,不好明说罢了。

周伯心中有些忐忑,赶紧应下。他已经打定主意,待此间事毕,便立刻去找赵大会,紧着把大人交代下来的事情先办好了。

“你们八个……”董策点了点这些会打造甲叶的,道:“从今日起,不需要干别的了,只要每日打造甲叶便好。”

“是!”众人纷纷应了。

“另外。”董策向杜建河和赵铁砧道:“从今日起,冷兵器组和热兵器组,改为冷兵器队和热兵器队,你们两人分别为队正,升任二级工匠。”

杜建河两人大喜,赶紧跪地磕头谢过,周围人也都是投来艳羡的目光。这可是二级工匠啊!每个月能领到二两粮食和二两银子!老天爷!咱们逃到磐石堡之前连饭都吃不饱,难不成再等几年,也能跟杜爷和赵头儿这般,升到二级工匠,每个月拿银子?

董策摆摆手:“本官还没说完呢!”

“从今日起,冷兵器队这边,分出来一个甲叶组,专门负责打造甲叶。赵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