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丁玲在阜平> 第6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部分 (1 / 5)

不熟悉。我建议你先把这个剧本放一放,先写你熟悉的生活。你不也是从上甘岭来的吗?”

李亚铎答道:“是呀!我在上甘岭坑道里,战斗过17个昼夜。”

丁玲高兴地说:“上甘岭的英雄部队,放下手中枪,拿起锄头镰刀来开发建设北大荒,难能可贵,应该歌颂的人和事很多,建议你把平时爱写些东西的人,组织起来,写北大荒。写你们最熟悉的开发建设北大荒的丰富生活。”

李亚铎当即找到娄芹、罗平伟、郭硕基、老耿等七八个来自上甘岭部队的爱好文艺的战士,和丁玲商议写北大荒的事。

郭硕基苦恼地望着老丁,说:“你叫我们写,写啥呢?我们来到北大荒,刚来住马架棚子,开春就翻地种大豆,没有机器,就用手拿根木棍,在拖拉机翻出的垡片上用手点播。春去冬来,这两年都是这样,地没锄完,就麦收了,生活太平淡无奇了。”

丁玲怀着对北大荒生活的深深激情说:“你们从上甘岭来到北大荒,披荆斩棘,开发荒原,干的不就是翻天覆地的事业吗?”接着,她对老郭谈起延安,谈起当年开发南泥湾。她语重心长地说:“当年王震同志率领359旅在南泥湾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其伟大之处在于使边区根据地自给自足,粉碎敌人的封锁。现在回过头来看,南泥湾就了不起。你应该站得更高些,把建设北大荒的事业写出来,下一代就能看出它的伟大。”

老丁又找到老耿说:“在长征时,黄镇同志会画几笔画,就用画搞宣传鼓动。他画了许多画,画长征途中的红军英雄人物、红军的英雄事迹。当时一路行军打仗随画随丢。长征过后多少年了,每找到一张黄镇同志当年长征途中的画,都感到亲切、珍贵。你们现在写北大荒的艰苦创业,等许多年后,再看看你们写的北大荒,才珍贵哩!”

丁玲充满感情地说:“你们现在生活在创作的源泉之中,英雄都在你们周围,从上甘岭到北大荒,你们每天都在一起并肩战斗,并肩建设社会主义,生活太丰富了。”

在丁玲的鼓励和指导下,罗平写了《一张没有发出的奖状》,娄芹写了《战友》,李亚铎写了《15块钱的皮革厂》,丁玲到北大荒第一个认识的“青年诗人”王金宝,用“柯红”的笔名写的一部长诗,在上海一家出版社出版了。

李亚铎对老丁说:“你写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得了斯大林文学奖金,这本书我读了几遍,写得真好!”

丁玲笑了,她说:“这本书是群众干出来,不是我写出来的。不深入生活,不熟悉群众所从事的伟大事业,我能坐在屋里写出来吗?”

老丁除了为这些喜爱写作的年轻人看稿、改稿外,她在每周出版两三次的黑板报上,亲自动笔,写了孵化室的山东姑娘孙素英,写了鸭排的养鸭能手徐婉云,还写了一篇散文《放鸭归来》。她还为农场许多苦大仇深的家属,写了家史。汤原农场一分场畜牧一队饲养员任广荣,老家在河南。她爹弟兄几个,只有半亩她。她从小就是背在娘背上,沿村讨饭长大的。丁玲含着泪,为她写了一篇题为《我的生活回忆》的家史,署名“任广荣”,发表在1961年1月12日的《合江农垦》报上。农场宣传部副部长郭硕基说:“我们最大的遗憾是,老丁在北大荒12年,为北大荒人写了一些歌颂北大荒人的文章。现在能保留下来的,就剩下这一篇家史了。”

现在看来,丁玲在北大荒为任广荣写的这篇家史,已经成了珍贵史料,我觉得应该全文转载在此:

我的生活回忆 。。

纤笔一枝谁与似(2)

汤原一分场畜牧一队饲养员 任广荣

我的年龄不算大,今年才20岁,但我在解放以前受到的折磨却实在不少,尽管那时候我很小,可是印象很深,一件件都记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