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被幽禁之后,境况悲惨,但光绪从来没有断绝过希望。八国联军进京,慈禧仓皇西逃时,光绪要求留下来与洋人谈判,此举明明是想脱离慈禧的掌握,借洋人的威胁复出。与洋人议和后,慈禧重回北京,车驾至保定时,命礼部官员奏议竭祖庙时该穿何样衣服,有人奏该穿朝服,有人奏该穿白色衣服。当时光绪阅奏,大怒下将那些奏章摔到地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光绪当时并没有意气消沉,并没有诸事不理。回到北京后,慈禧看见上阳门残破,命大臣重修,光绪却提出反对意见,说:“何如留此残败之迹,为我上下儆惕之资。”要用残破的宫室做激励警戒之用,这句话,看透红尘的人不会说,对国事毫无兴趣的人不会说,对自身前途绝望的人更不会说。光绪皇帝说这样的话,或者很不合时宜,会扫慈禧的兴,但从此话中可以看出,光绪自强不息的念头仍然没有打消,他依旧对国家的强盛充满了热切的向往。
《德宗遗事》记载: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九日,阜宁县知县周景涛诣南海子瀛台,为德宗诊脉,见御案上有(四库全书提要>医家类一册、《贞观政要》卷八一册、《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册、《大学衍义》卷十二一册,又有《理财学》四册,似新购尚未开视。景涛尝言宫中陈设极为简陋,视两江总督端方书室.相去渊霄矣。
十月十九日,离光绪去世之日只有两天,而光绪还在看书,看治国方面的书,这当然是他还关注着外面的世界,看医学方面的书,这自然是为了探究自己的疾病,他没有一点心灰意赖的样子,从所看之书来看,只能看出光绪此刻还充满了希望,他的心还是热的。另外,在同一日,内伶教师田际云还看见光绪在水边散步,说明他的身体状况相当不错,情绪也比较好。
从有关记载看,光绪在慈禧病重之时,心中就有了警觉,就清楚很可能有人要害他,所以这时虽然慈禧令很多医生来给光绪看病,且将脉案对外公开,但是那些按方子开的药,光绪就不喝了。侍御江春霖就曾经向另一个侍御李浚说过:“皇上知防毒,彼辈无能为。”
光绪既然如此警觉,从那时为了防止被害而拒绝喝药,自然不会去自杀,他还想好好的活着,如果慈禧将死,他活下去的理由当然十分充分,即便是慈禧不死,正在实施的清末新政也足以鼓励他继续活下去。慈禧的清末新政,实际上是光绪百日维新的继续,不同的是,换了慈禧来亲自主持。可不管是谁支持,在光绪的心中,这都是他的事业,是他梦寐以求想做的事,他当然要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了。新政到了预备立宪这一步,已超出了当年光绪变法的范围,并且得到了海内外一致的赞同,在当时,立宪的气氛是热烈的,各省的咨议局议员选举也轰轰烈烈的在进行之中,大清处在最关键性的变革前夜,在这样的形势下,最为关心大清革新的光绪皇帝岂能萌生自杀的念头?
既然不可能自杀,就肯定是被人所害。那么,是谁害死了光绪?为什么要害死他?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所探究,因为光绪去世之日,中国的近代史正好走到了十字路口,光绪的死亡,与这段中国走过的历程密切相关。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近代史进程的十字路口(1)
一.从专制到预备立宪
1908年,的确是中国历史的十字路口,这个庞大古老的帝国该何去何从,是维持几千年的皇权统治,还是向西方学习,确立宪政、依法治国?这的确是个大问题。
虽然清廷在1906年就颁布了《宣示预备立宪谕》,向世人昭示将走宪政道路,但是,皇权至上的思想在中国存在的时间太悠久了,悠久得人们几乎认为皇权至上就是理所当然。如果不是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大清的国门,如果大清不是屡遭战败、屡遭屈辱,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