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部分 (4 / 5)

确定对内使用汉字“天皇”,另一方面,将国号正式改为“日本”。这个国号很可能源自圣德太子时期的 “日出处天子”,“日本天皇”正式登上日本历史舞台。

公元700年(日本文武天皇五年),由中臣镰足之子藤原不比等参与编纂的《大宝律令》完成,于公元701年(日本大宝元年)正式颁布。这部著名的法典计有律六卷、令十一卷。它的制定标志着日本封建制度的确立。就像人类历史上的所有改革一样,日本大化改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期间由于旧势力的反扑,一度恢复了落后的部民制。

大化改新是个逐步的过程,大约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改革的纲领在实施中也不断完善和修改。《大宝律令》,使改革成果以法律的形式得以巩固。

《大宝律令》实施以唐制为框架的政治体制。

针对唐朝中央政府所设有的三省六部,日本把中书省冠名为中务省,部门首长称为中务卿,如果是皇室亲王担当,则为中书王,但没有设置相当于门下省的部门,没有把敕书的立案和审议工作分开。而日本太政官则相当于尚书省,部门首长为太政大臣,下设左右大臣。唐朝尚书省下设六部,日本也设置了相应的政府部门(六省):

中国唐朝 ?职?责 ?日 本

兵 部 ?国防治安 ? 兵 部

刑 部 ?司法刑讯 ? 刑 部

工 部 ?建设营缮 ? 宫 内

吏 部 ?官制人事 ?式 部

户 部 ?度支财务 ?民 部

礼 部 ?教育礼仪 ? 治 部

御史台 ?纠察官员? 弹正台

中务省、“六省”外加日本自主创制的大藏省(管理贡品出纳),并称中央八省。

至此,唐、日正式恢复外交关系,而消失了三十多年的“遣唐使”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并且当时日本派出遣唐使的频率、规模和影响力都远远超过战争之前。

最具典型意义的第七次至第十次(669~733年)遣唐使,使团规模较大,一般为四条船,五六百人,约是战前的两三倍。

政治上发展与唐朝的睦邻关系,经济上交换宫廷贵族需求的珍贵物产,文化上积极吸取唐代的高度文明——这些策略推动日本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两国的使者队伍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除了担负国家使命之外,还带着血缘亲情,他们就是唐日混血儿。

在唐日两百多年的交往中,日本人在唐结婚生子的还有许多,唐人也有在日本结婚生子的,混血儿这个群体应该也不小。有些人虽然没有加入到使者队伍中,却同样为两国交流做出了贡献。如公元734年作为第十次遣唐使的护送使前往日本的唐朝音乐家袁晋卿、皇甫东朝及其女儿皇甫升女,后来都留居日本,他们的混血后代也热衷于传播唐朝文化。

公元717年(唐开元五年),日本第九批遣唐使入唐,在这一批使者中,就有中国人熟知的阿倍仲麻吕。此时正值盛唐高峰。

第九批遣唐使回国之后,即公元718年(日本养老二年),大和朝廷进一步完善旧律令,形成《养老律令》。

中日两国历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时期终于开启,直至公元894年日本单独结束派遣遣唐使,才结束了这段中日历史上真正友好的时期。

参与编纂《大宝律令》的藤原不比等为中臣(藤原)镰足之子,他生于公元659年(日本齐明天皇五年),其兄为著名的遣唐使、学问僧定惠和尚。

藤原不比等对日本历史的作用或许没有他的父亲中臣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