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部分 (3 / 5)

样,不同的意见完全失掉了交流、切磋的机会,双方越走越远,直至北宋亡国。

王安石头脑极为清醒,他绝不相信“天命”,但是遇巧的是,一些天象(自然现象)却偏偏和他开玩笑。1068年他到京师,与青年皇帝见面,这年从7月到11月,京师一再地震。此后在新法陆续颁布之时,不断出现异常现象,例如京东风暴成灾,陕西华山崩裂,此后又连年干旱,用各种方法求雨都不见效。赵顼为此忧心忡忡,正在这时,有一个管城门的小官郑侠向皇帝上了一幅《流民图》,图中所绘的是在“青苗法”推行以后,连年干旱,农民还不出贷款,被迫卖儿卖女,流离失所,啼饥号寒,惨不忍睹。皇帝看了,大受震动。他先以为,他的坚持变法,是为老百姓谋福利,现在看到老百姓痛苦至此,对于变法的信念不免有所动摇。加上这个郑侠又在向皇帝打包票,说是只要下诏停止推行“青苗法”等新法,十日之内,天必下雨。如不下雨,请砍我的头,以谢王安石。这个郑侠与王安石并无私人恩怨,他实在是看老百姓太痛苦了,才冒死站出来说话,宁肯输掉自己的脑袋,也要求停止新法。他至少是没有私心的。皇帝看了《流民图》,彻夜难眠,第二天就下旨,暂停推行新法。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诏旨下达的当天,满天乌云滚滚,接连雷鸣电闪,大雨倾盆而下。城郊几十里的老百姓,一片片的拜伏在泥泞之中,高呼万岁!这一场早不来迟不来的大雨,真是要了王安石的命。新法一停,甘霖立至,这不正好说明天意不要王安石执政,不要新法推行么!这个古今少有的不畏天命的拗相公王安石竟然被他的政敌们以“畏天命”为理由所击倒,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变法是一场大悲剧(6)

青年皇帝绝不甘心变法一事就此收场,但是当时的舆论对于新法的推行极其不利,至少要略作让步,然后重整旗鼓,卷土重来。经过短时间的磋商,君臣们作出了如下决定:王安石因言官批评者太多,坚决自请离开相位外调,出知江宁府。由韩绛代他为相,吕惠卿副之。各项新法虽已暂停,不久又陆续恢复。1074年4月,王安石前往江宁府上任。京城的变法班子立即掀起了内讧。野心家吕惠卿引用亲族吕升卿、吕和卿树立个人势力,争夺大权。宰相韩绛等人坚决反对,要求王安石回京复职,赵顼也认为,只有依靠王安石,才能对变法班子进行整顿,1075年2月,安石回到京师。在安石的支持下,皇帝大刀阔斧整顿了变法班子,发现吕惠卿不少贪污弄权的事实,将他贬出京师。但是经过吕惠卿把持了几个月之后,君子都被赶走,新进者都是小人,风气既已变坏,以后的整顿工作也就越来越艰难。

1076年,安石因爱子王雱病逝,哀痛过分,以致病倒,再请罢相回到江宁养病,赵顼只好同意。安石从1068年来京,受到皇帝信任,独掌大权,前后达9年之久。但是波澜起伏,壮志难酬。最后心力俱疲,只好引退,回首往事,感慨万端。最使人痛心的,是原有不少诗友、文友、道义之交、莫逆之交,却在变法的争论中成为政敌,几乎终身不再往来。结果事业难成,友谊又失,悔恨终生!

变法是失败了吗?

多年以来,常常听到一种说法,是王安石变法失败了,近年来又听到外国人说:“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国内学者也有跟着这么说的。我想:这两种说法有矛盾。如果说,王安石的变法失败了,他又怎么能成为“伟大的改革家”呢?

如果说,王安石的变法方案,朝廷没有通过,根本没有付诸实施,那可以说是失败了。或者是,在推行的过程中引起了内忧外患,例如农民起事或者外敌入侵,造成天下大乱,推行不下去了,那也可以说是失败了。历史事实并不是这样。1069年初,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全力主持变法,新法次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