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1部分 (4 / 4)

似乎也不太好吧。

老荆还等着院长帮手呢,好半天不见声响,也偏头过去看。

满纸的英文,顿时把老荆给吓住了。

他的英语水平比中老年院长要好一些,认真读了几句,就确定上面的句子不是胡编的。

偏偏老荆不愿意承认,说道:“这也不能证明是你写的吧。”

杨锐“呵呵”的笑了两声,论文里的句子张口就来。

实际上,用英语写论文比用英语写作文要简单的多。论文不讲究才华,能把话说清楚就行了。

全世界各国学者在英语期刊上表文章的非常多,有鉴于此,撰写论文的英语自然而然的变成了一种模块化的英语,它有一些固定的句式,只要背熟了它们,就可以简单有效的说明自己的意图,最难的语法关也就算是过去了,剩下的英文词汇,已然变成了填词游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用英文书写论文,更像是中国的公文写作,虽然看起来句子很多,句子很难,可套话较多,用不着每句都自己去想。

练熟了这种方式,写论文是没问题了,英语日常用语反而不够齐备。可老荆等人不懂啊,望着一排又一排既生僻且长的单词,陷入了浓浓的不自信当中。

第68章 欢迎来做客

杨锐所在的三号实验室里并不是只有一台紫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仪和红外分光光度计,以及一些小型设备也放在这间教室大小的房子里。

每天白天,用到这些设备的研究员来来往往,到了晚上,频率立刻降低许多。

做实验是要用经费的,除了杨锐这种堪称土豪的学生,一般的研究员只能用有限的资金去做有限的工作,加班做实验熬灯费油,也不能所有实验室都开着配合,所以,此等奢侈的行为,在煤科院里是很少见到的。

来的人多了,自然有人注意到杨锐的存在,偶尔就会有人上来聊天。

杨锐的心理年龄过3o岁,又有研究生的经历,与这些常年呆在研究院里的研究们其实很处得来,一来二去的,他就认识了好些人。

到了周末,三号实验室每天已经能够聚集起一个近十人规模的小沙龙,一群人有讨论专业的,有讨论实验的,也有讨论仪器和八卦的。

杨锐年纪最小,专业提供茶水。这年月,既没有行业论坛让你看,也没有微信之类的朋友圈,你想了解圈子里的消息,就得通过这样的途径。

煤科院的研究员们有同事有同僚,自然能够得到许多杨锐得不到的消息,而这些八卦和行业进展,恰恰是杨锐目前最需要的。

他想接二连三的表论文,总得了解自己表的论文是越了时代,还是落后于时代,甚或有没有重复。

8o年代虽然没有学术搜索一类的网络数据库,但学者们其实更关心本专业的研究进展,许多人不用查期刊,就能说出目前的最新论文是什么样子的。

不过,国内的论文大家说的明白,国外的论文就很讲了,许多人也是通过国内论文的转述来了解的。

这时候,杨锐的另一个作用就体现了出来。

“小杨,你看看这篇说的怎么样?”瞅着杨锐的实验空档,就有中年大叔递了复印纸过来。

国外的期刊非常贵,有的一本要上百美元,不是想买就能买的。于是,许多国内的学者就会拜托出国的熟人邮寄一些影印件,看不懂英文资料的还要想办法找人翻译,现在多了杨锐这个选择,令许多人很高兴。

杨锐也是来者不拒,他获取资料的来源很少,看一些国外最新期刊也有好处。

不过,他翻译期刊�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