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袁绍撤离前线、提防刘备追袭的时候。袁绍自领的中军人数还是没有减少,依然是一万士兵。不过,这一万士兵如今变成了前军。辎重随后,由后军五千人押运。再往后,就是设伏的两支八千人的队伍和正面撤退的九千士兵。
前面发动的伏击,便是一支八千人的军队。八千人中,有四千弓手,另有四千步兵。那四千步兵,均伏于高山林密之处。公孙续的骑兵若与之交战,必败无疑。
结果,公孙续直接闯了过去。前面大约四百人,没有什么损失。中间约四百人损失较大,冲过之后,仅剩六十几人。不过,其中包括了公孙续本人。另外三百来人,绕道前进,一时之间,还不能会合。
袁绍的这一支伏兵共八千。步兵需要倚林而战,也就是说,步兵至少要站在树林的边缘。倘若步兵在前,弓兵在后,那么弓兵的射击通道就有可能被树林挡住。因而,实际的队形是弓兵在前。如果骑兵冲过来,弓兵再往后退。
现在骑兵并没有冲过来,而是直接跑了。这就需要追击。而追击的时候,跑在最前面的,还得应该是步兵才好。因此,伏兵整了个队,把步兵由后面调到前面。耽误了不少时间,然后才追了出去。
……
袁绍另外的八千伏兵埋伏在什么地方呢?埋伏在第一道埋伏斜对面的一条山谷。为什么要埋伏在那里呢?这是因为,按照一般的发展情况,刘备军队遇到第一道埋伏之后,会与第一道埋伏的士兵交战;交战不利之后,那条山谷就是非常适合的退兵之处。
很显然,针对公孙续来说,这道埋伏落空了。公孙续跑出大郭山之后,略一清点,将近五百名骑兵。这样的结果是相当不错的。因为公孙续知道,后面还有几百骑兵没有遭到袭击。也就是说,总体上损失的人马还不到半数。
进入大郭山之前,公孙续对千夫长和百人长说过,遇到埋伏之后,第一选择是跑而不是打;要充分发挥骑兵的优势,跑出速度;让那些伏兵来追。等伏兵追累了,我们再打不迟。其中的重点,是第一句。如今这一句,已经完整地实现了。
接下来,第一道埋伏的八千袁绍士兵就追来了。由于袁绍士兵需要把步兵由后面调整到前面,有一个整队的过程,耽误了很长时间,因而,距离尚远。
在公孙续的前方,有九千正面撤退的袁绍军队。再前面的辎重部队等等就不用说了。公孙续面临的选择,是继续向前追出,还是迎战第一道埋伏的八千袁军。
这个时候,相对来说,公孙续已经不危险了。因而。公孙续的名将基础又显现了出来。公孙续命令全体士兵下马休息。
下马休息,人和马都缓冲一下。虽然前面有九千袁军,但公孙续并没有看到。公孙续只是知道前面有袁军。公孙续想的是,等到第一道埋伏的八千袁军追过来,然后再向前面追出。追着了前面的袁军就打前面的袁军,没有追上前面的袁军,再调过头来打这第一道埋伏的八千袁军。而那个时候,这八千袁军应该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了。这就是公孙续说过的“让那些伏兵来追。等伏兵追累了,我们再打不迟”方针的具体体现。
这一条方针,听上去很高明。其实高明与否,也得看看针对什么人。公孙续跟公孙瓒在一起,常年与游牧民族作战,这样的游击方针,对于公孙续来说,早就司空见惯了。也就是说,公孙续提出这样的方针是正常的,同时也是普通的。如果是一名从来没有见过骑兵打仗的将领提出这样的方针,那才能称得上高明二字。
……
过来了。第一道埋伏的八千袁军过来了。跑在最前面的是步兵。步兵约占了五十步的距离,然后才是弓手。没办法,也只能这样。公孙续的骑兵是随时都有可能返身作战的,如果弓手放在最前面,防御力就太差了。
弓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