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食改成了馒头。李恺头天就让李怀联系了馒头作坊,预定了大量的馒头,为了避免浪费粮食,馒头制作的只有平时三分之一大小,但敞开供应。
外面棚子里二十七桌,屋里四桌,同时开。也就是李前进的丧事敢这样办,别人家不说能否办得起,光是“装备”就很难凑齐。张庆昌给运来五套灶具,液化气罐装的满满的,五个主厨一人把着一个操作位置。因为肉、鱼都过了油,所以出菜速度很快,三四分钟就是一道。
八凉八热四大碗,而且一多半都是肉菜,伴山屯人从未见过如此牛气的席面,有老人回忆说当年“陈大富”娶媳妇,都赶不上今天的席面。
简直就是“饕餮盛宴”,形象什么的暂时是顾不上了,吃的那叫一个“稀里哗啦”,可能是确实好吃,也可能是迫于背后站立的“接班人”虎视眈眈的压力。吃的差不多,就有人把带来的小盆亮出,开始“折箩”。没带家伙事儿的则默默地揣上半盒烟或拎上半瓶酒,再把桌上自己用的小碗也抄在手里,然后默默离开座位。这种小碗的碗口比成人手掌心略大一些,陶制半黑釉面,是允许吃客带走的,这是传下来的习俗,沾沾老人的喜气。按说老人超过七十岁过世才算喜丧,不过李焱既然预备了,别人也就“不计较”的拿走了。
李振江老俩都没来吃饭,他们和李前进是平辈儿,而且还年长些,不来也说的过去。李恺知道后,悄悄让李焱安排李恒把碗菜各盛了一份,又装上十几个馒头给送过去。
一点来钟,熙熙攘攘的“干饭大军”,终于结束了“战斗”,开始拜灵了。
按照李恺的提议,李焱一家、林颂北、黎安若和韩泽奇是单独拜灵,其余人都是四人一组,“编外孝子”们更是十人一组,依次拜灵后拿着高粱杆做的“哭丧棒”到院外排队跪着。
将近一小时,送殡的人全部聚集到了门外,李焱打着“招魂幡”跪在首位,左右跪着李悰和李怀,他俩负责搀扶李焱;李恺跪在第二位,怀里抱着遗像,常大龙跪在他左边;林颂北和韩泽奇并排跪在后面,再后面是两排手拿“哭丧棒”的孝子队伍,每排孝子还攥着一根拇指粗的麻绳,两根麻绳延伸着绑着灵车,灵车上是刘凤芝和黎安若带着女眷守着骨灰盒。
看时间差不多了,丧事总管大喊一声“起灵”,李焱操起手边的陶盆,狠狠地摔在地上,随着陶盆的破碎声,灵车内哭声骤起,众人也纷纷起身,拉着灵车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