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拿巴的书,他是现代历史上最丰富的人,读些关于美国革命和亚伯拉罕?林肯的书,读些约翰?里德写的《震撼世界的十天》和有关俾斯麦、列宁、阿塔土尔克以及毛泽东的书,读点印度古代史,尤其要读###教的历史。”
政治世家的长女(5)
1968年12月,各地骚乱和示威风起云涌,如火如荼,贝娜齐尔在卡拉奇克里夫顿区的梵蒂冈使馆参加了大学的入学考试。考试结束后贝娜齐尔等待哈佛大学拉德克里夫学院回音时,阿里?布托得知,校方担心贝娜齐尔年龄太小,生活不会自理,而且作为一个一直受到高度保护的穆斯林大家闺秀,突然一下子进入思想自由的美国社会,可能难以适应,因此建议让她等一年再去上学。但布托坚信自己的女儿聪明伶俐,心思缜密,立即入学没有问题。于是他请在美国的朋友、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美国前驻印度大使约翰?加尔布雷思从中帮助。1969年春,拉德克里夫学院的来信寄到贝娜齐尔手中。她急切地打开信封,欣喜地发现校方同意她1969年秋入校。
8月底,年仅16岁的贝娜齐尔告别克里夫顿70号,在母亲的护送下飞往美国求学。在离开家人和朋友的时刻,她非常难过。仆人们围绕在汽车旁边,同他们悉心照料了16年、如今已亭亭玉立的大小姐伤心地告别。当汽车驶出大铁门时,贝娜齐尔最后看了一眼自己的家,希望把它每一个细节都记在脑子里。
母女俩到美国后,努斯拉特继续停留了几个星期,帮女儿把一切都安排妥当。在贝娜齐尔的衣橱里,努斯拉特给她准备了各种各样色彩鲜艳的巴基斯坦纱丽,以及用羊毛织成的沙瓦尔卡蜜丝,以便抵御冬天的寒冷。
努斯拉特在回国之前还带着女儿去拜访了布托家的老朋友约翰?加尔布雷思。后来贝娜齐尔在美国期间经常得到加尔布雷思的照顾。据贝娜齐尔的朋友回忆,加尔布雷思对她视同自己的孩子一样。贝娜齐尔也因而结识了他的儿子彼得,他们后来成了很好的朋友。彼得后来回忆起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说:“她是一个非常安静而害羞的16岁女孩,而我已经靠搭便车游历了南美洲,我想跟她们谈谈我的哈佛生活理论……我想我说完后布托夫人可能就会带着她女儿回巴基斯坦了。”当然,贝娜齐尔不会对彼得的夸夸其谈太在意,但是后来她对彼得说,他当时那一头长发确实让她吃惊不小。
实际上,因为巴基斯坦的服饰理念讲究穿着正式一丝不苟,贝娜齐尔对美国年轻人不整洁的穿着习惯很不适应,看到他们那些打补丁的牛仔服,皱巴巴的衬衫和不打理的络腮胡感到非常奇怪。但是在母亲离开美国回国后,贝娜齐尔就很快在哈佛大学一处百货店里买了牛仔裤和运动衫穿在身上,这样她既没有违背###教义,即用衣服包裹住自己身体的全部不外露,同时,她这副打扮也更容易与周围的同学们接近。她的一个邻室校友安妮?法蒂曼与她成了好朋友,帮助她努力从一个大家闺秀转变成一名普通女生。安妮说:“她以前一直有人给她开车,有人给她做饭而且端上桌子,她根本不会考虑自己去洗衣服,连自己接电话对她来说都是新鲜事儿。”
逐渐地,贝娜齐尔学会了西方式的生活方式,并且运用得得心应手,甚至比同学们更加活跃。没多久,她就当选为学校宿舍区的主席,负责给到学校参观的学生们做导游。彼得回忆说,贝娜齐尔“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参与者,她给人当导游,她参加反对越战的示威游行,她第一次接触催泪弹的经历不是发生在巴基斯坦,而是在美国的波士顿”。她当时与其他示威者站在一起,高呼着反战口号,挥舞着反战标语,忙得不亦乐乎。除了反战抗议示威以外,贝娜齐尔还被当时美国兴起的妇女解放运动所深深吸引,她经常与拉德克里夫学院的女生们一起在咖啡店或宿舍里展开讨论,诸如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