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迷徒的意思> 第17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部分 (2 / 4)

出现a怎么办,出现b又怎么办。于是我时常能够将笼统抽象的东西给具体化。这是一种很好的跳出迷茫的方法。

有一种思想,叫做一切皆有可能!我已经遇到了好几个人都是这种心态了。这种心态是好的,但是我必须要从理论上否认它。并不是所有东西都有可能的。一旦涉及到绝对的对立面之间的转化,都是不可能的,就如你要我把存在转化成不存在或者把不存在转化成存在一样,我想破了头皮也想不到这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只有相对的矛盾之间的转化才有可能。一切皆有可能的理论在我看来,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对的,但不全对!不能滥用,要慎用!这理论本身让人产生一种误解,有时让人以为能够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我的那个认为人可以控制宇宙的同学的理论依据就是一切皆有可能…_…!),另外,还会让人产生一种侥幸心理,当然我也不否定他的积极意义!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两面性,‘偶然与必然’必然中隐含着偶然,偶然隐含着必然,事物运动既是偶然的结果又是必然的结果,用偶然能够解释的问题,用必然也能解释,今天下午我遇到了小明这是必然(两人相遇问题)?明天我会遇到小明是偶然吗?偶然与必然是事物的表面表象,内在必还有着更加深层次的因素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与变化。于是,这个‘即什么又什么’的认识事物模式在本人脑海中绝对不复存在。在我思想里,一切关于‘矛盾’、关于‘偶然与必然’的问题都用天平受力模型(直接思考导致事物出现的因素)与蜂巢联系模型(事物因素之间的联系(后面))来解决。找到影响事物运行的因素,看出事物运行的轨迹,找出主导因素。比把自己扔进偶然与必然漩涡里要轻松的多。

我讲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我在前面讲过的,就是“迷徒之唠叨”第16页,我去看心理医生的例子。在文字的叙述中,大家可以看出我的心理变化。从一开始的抵制,到争论赢后的自豪感,从咨询到交流,以及心态上的变化,我是很自傲的,自傲到“认为心理医生交流还可以,咨询的话,还不够格!”前面以我的视角看,这件事就是一种成就感,一个可以显示自己能力的例子。但是,反过来以心理医生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出现另外一种可以。首先,如果心理医生的水平一般,当然结果相去不远,但还有一种可能,那心理医生水平已经高到当时的我不能窥其深浅的程度了。何解!我们还是观察我的心理变化,从抵制到认同,从咨询到交流,而这个过程只因心理医生从开始拍案而起,到鼓掌赞同,将我的抵制心理化解开。也就是说,心理医生有可能玩了一招“先抑后扬”“欲擒故纵”的绝妙手段,而当时的我,可能无形之中‘中招’而不自知!如果,我没有从医生这个角度去考虑的话,而只从‘我’的视角去考虑、去得出结论的话,那么论述的客观性就要大打折扣。事物皆有两面,尤其是体现在生活中的事物,角度一变,立场一变,同样的东西呈现的就可能是不同的状态。所以认识到这种两面性,那么在思考与决策的时候,才不会陷入“一厢情愿”。话说回来,这也可能就是为什么我不喜欢‘哲学’的原因。因为太多的东西不能被证明,甚至古人的思想也不能采信,当然,我承认,‘思考通一件事物’‘有所得’的成就感是很诱人的,但思考出的结论是极易推翻或者陷入争执的,一个把握不好就会导致偏执与自以为是。所以,历史上哲学家大多有偏执或者孤傲、孤僻等特点。所以,我不喜欢。而本书如果仅仅是为了将本人的“有所得”的结论展示出来的话,那么本书的价值必然要打个对折,而本人希望大家把我的思想就如“食材”一样,嚼碎消化,然后以其中有益的成分去构筑自己的思想,构筑自己的体系。当然,垃圾成分该扔就扔!我曾为迷徒,深知迷徒之苦!所以前文有言,“莫字如冰,教材反面。以吾为镜,正尔衣冠”。话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