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可能被晋君杀掉的人,都逃离了晋国,谁还能起来把晋君赶跑呢?你还是等我考虑考虑吧。”
秦穆公这段话,充满了大智慧。
他按下了愤青丕豹,没有发兵去讨逆——没把握成功的事,先不忙做。至于丕豹,精神可嘉,秦穆公留他在秦国做官,封了个大夫。
此后,秦晋并未交恶,姐夫、小舅子照常联络。两国还曾联合出兵,去救过一次周王室。那是在周襄王三年,几个戎人部落攻入了王城,把东门一把火给烧了。
周王室积弱如此,舞台就只能让给诸侯。秦穆公的这次勤王,又进一步提高了他的声望。无论是周王室,还是诸侯国,都不再敢小瞧他。
甥舅两国撕破脸皮开打
秦穆公十二年,晋国遭了殃,年成不好,民间发生大饥荒。舅子没办法,只好向姐夫借粮。
强邻之灾,就是我之福祉,这是一般世俗的逻辑。借还是不借,秦穆公征求臣下的意见。
丕豹不忘复仇,提出可以趁此机会出兵,讨伐晋国。他们都没粮食吃了,哪还能拿得动长枪大戟?
但是蹇叔、百里奚不同意。两位老臣过去在民间吃过苦,说的话很有深度。
蹇叔说:“灾荒无常,谁都难免,应该借。”
百里奚补充说:“其君是恶,其民何罪?”
穆公一听,心里有数了,立刻命令援助晋国。大米、小米调集了数万斛,从雍城到绛城,舟楫相接。运粮船出了渭水入黄河,出了黄河进汾水,几十天连轴转,其规模之大,竟被秦人命名为“泛舟之役”。
秦国的国君,在我们印象中似乎都不大仁义,事实并不完全如此。秦穆公确实就这么仁义,大批的粮食送给邻国救灾,解救的大部分还是草民吧。等草民们缓过神来,对秦国自然有感恩之心,这就是军力之外的影响力,也算国力之一。现在的人们比较务实,不大好理解这个。
可巧隔了一年,秦国也遭遇旱灾,发生了大饥荒,而晋国却是丰年。老天爷在压跷跷板,轮流着折腾这甥舅两国。
秦穆公按照常人逻辑,想当然地去向舅子借粮。
这事晋惠公也需要和臣下商量。近臣虢射建议说:“乘秦之大饥,可以攻打,必有收获。”
这是晋国愤青的思路了,晋惠公想不到太远的事,一听就高兴。不但粮食不给,还要请你们尝尝我长枪大戟的滋味。紧接着,他就招兵买马,调集队伍,准备第二年狠狠打击饥饿的老秦人。
这个夷吾舅子欺人太甚!秦穆公获得情报,大怒,干脆先发制人,在秦穆公十五年九月,率领秦军强渡黄河,杀入晋国的韩原(今山西河津东)。
那一边,晋惠公也早就把军队集结好,浩浩荡荡地来迎战。两军就在这地方展开决战。
双方都是剑拔弩张,就等主帅一声令下。
春秋时打仗是真正的先礼而后兵,两国国君要交换宣战通知书。晋惠公在通知书上写道:“寡人不想欺负您(毕竟看我姐姐面子),仅带战车600乘,但打您怕不在话下。您要是知难而退,那么正合寡意。如果您不退,我也想退,只是将士们不让啊!”
秦穆公被奚落,不想玩文字游戏,回信道:“我陪您玩。您要当国君,我陪您;您要粮食,我借给您;您要开战,我哪能溜啊?玩吧咱们!”
晋惠公并不是废物,你想,他的亲随吕省、郤芮都是武功高手,他也错不了。大战一起,他挺立战车,横戈长啸,冲到了前头。秦军也有薄弱环节,被他一冲,纷纷败退,盔甲、旗帜散落满地。晋惠公越战越勇,冲到前头去抢东西,竟然脱离了自己的队伍,车子陷在泥泞中拖不出来了。
秦穆公远远望见,立刻率卫队赶来,将晋惠公团团围住。
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