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部分 (2 / 5)

国,这人出于感激,必能设法阻止秦国攻赵。这个人,一要有才,二要知恩,苏秦立马想到了在楚国穷困潦倒的张仪。

第十二章政治家的悲剧(3)

让张仪来当这个卧底,最好不过了。

可是这一套阴谋,又不能事先对张仪明说,否则张仪会因惧怕困难而退缩。于是苏秦派人找来了张仪,名义上是要救助,却只给张仪以奴仆之食。张仪满怀欣喜而来,却见给他的只有粗茶淡饭,正懊恼间,苏秦又当面羞辱了他一顿,暗示他:赶快去秦国投奔明主吧!

张仪受此一激,果然上套,拔脚就去了秦国。苏秦便派一名亲信,假作惺惺相惜,与张仪同行同宿,供给他车马与费用。

到了秦国,张仪背水一战,果然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秦惠文公,被任为客卿。

回过头来,他向同行者表示感激,同行的“朋友”才告诉他:这都是苏秦大人的一片苦心啊!

张仪大感震动,觉得自己的才气智慧,远不如老同学,于是托那人给苏秦带话:“只要苏秦为政,我还能说什么呢?”

此后两人心照不宣,演起了合纵连横的双簧戏,务使两人各得其所。

不过《吕氏春秋·报更》另有一说,说是东周的昭文君资助了张仪入秦。

张仪入秦后,也并非一帆风顺。要想获得领导者的青睐,不展露一手哪行?

那时秦惠文公的跟前,已经有两位很受信任的重臣,一个是来自魏国的公孙衍,一个是夏人陈轸。

秦惠文公早就有意,要选一位才智之士,作为自己的肱骨之臣,于是就暗自考查这三位客卿。

张仪明白自己要想胜出,光凭苦干是不行的。国君要的是智慧,凭苦干怕是今生也无出头之日了,于是就对两位竞争对手暗下了绊子。

那公孙衍当时已任大良造,接过了商鞅在世时的职务,军政一把抓,显然最受信任,于是张仪先拿他开刀。

张仪对秦惠文公说:公孙衍原为魏国重臣,官至犀首,是军队的最高统帅,他虽然投奔了秦国,但心里不恋旧主是不可能的。

张仪的言外之意,是说像我这样的落魄者,受您重用,那才可能是忠心耿耿的。

公孙衍是率直之人,受到这种诋毁,也不想争辩,一气之下就跑回了魏国——说我恋旧,我偏就恋旧了!

张仪接下来又攻击陈轸,说陈大人携厚币去结交楚国,结果楚国也不见得对秦国多么好,怕是陈大人假公济私,准备离秦投楚吧?

那陈轸也是一位有名的纵横家,当然不服,经过缜密考虑后,采取以守为攻的策略,化解了秦惠文公的猜疑。

秦惠文公问他:“寡人闻听先生要背秦事楚,有这等事吗?”

陈轸坦然答道:“不错。”

秦惠文公逼问:“那么张仪所言是实?”

陈轸一笑:“不光是张仪知道,咸阳道上,无人不知,只瞒着君上您一人罢了。”

秦惠文公大惊:“那你怎么还不走?”

陈轸这才使出了超群的辩才:“从前,伍子胥忠于主子,所以天下君主都想召他做臣子;曾参是孝子,所以天下父母都想有他这样的儿子。我虽不才,但是忠贞不二,所以楚王想召我去做臣子。我之所以不去,就是因为忠于君上。要是有一天我不被信任了,那就只好去楚国了。”

这一说,秦惠文公才明白了,于是没有动陈轸。

不过,张仪经过这一番搬弄是非,也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开始受到信任。

如果张仪技止至此,那也不过就是一个小人,不可能当大任、出大名。接下来,他就把诡辩术、诈术对六国使到了极致,开始为秦国破解纵横大法。

他和苏秦,都使出浑身解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