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学承则和他奶奶赵陈氏及她姐雪研留了下来。
老太太是多年不在乡里过八月节了,想得慌,也想看看傅家庄的放天灯。而学承自从听了村里小子们说八月节放天灯如何如何后,便也惦念上了。
于是,傅家便把他们一家都邀请来家过中秋,赵老爷子和赵刘氏还要明日一早才到,毕竟那府里也有一大堆事务要处理。
吃朝食的时候,傅紫萱发现老刘氏、陈氏等人都不知干嘛去了。问了丫头说是吃过早饭就到村里去了。
傅紫萱和几个孩子纳闷得很。今天不是还好多月饼糕点要做出来吗?傅紫萱以为陈氏一早会在厨房那里忙碌呢。
问了几个人,才知道老刘氏和陈氏带了赵老太太到村子里摘树叶去了。
原来是老太太早起时帮着做糕点的时候,跟大伙聊天,说到以前小时候吃过的一种糯米粑。甚是怀念。说是都几十年没吃过了。
老刘氏一听坐不住了。这糯米粑虽不是八月节应景的糕点,但做着也极简单,家里又有现成的馅料,便兴冲冲地出门摘树叶去了。赵老太太好像也找到了儿时的回忆,也兴奋无比地跟着陈氏和老刘氏的后头去了。
傅紫萱问了紫阳等人才知道是什么东西。原来是端午时村里蒸的那种用糯米粉做的点心。
用的是那种长得像桃形的树叶,不大,比成人的巴掌要小一些。而且要摘枝上不嫩不老的树叶才行,太嫩的,不好裹糯米粑,太老。味太苦涩。只有那种不老不嫩的才行,又能裹得住,粑里还带着树叶的清香。
这糯米粑。其实就是用糯米磨成细粉做成的,要磨得细细的,还要筛好几遍。然后用凉水和了,再揪小团下来,用手摊薄。里面裹着绿豆沙、红豆沙、花生碎、杏仁碎等物,然后在手里团得圆圆的,最后再用巴掌大的树叶子把它包了。
这糯米粑跟婴儿拳头一般大小,一般成年人能一口或两口一个,女娃子两三口也能把它吃完了。
这树叶子为了好剥下来,是要刷油的。待糯米粑蒸熟后。用手轻轻一剥就剥开了,也可以一边剥一边吃。
这种糯米粑有点像幽州等地的艾草粑和青团子。做法并不难,傅紫萱回来的两个端午都是吃了的。
只是还要看各家经济情况。有些没有裹馅,就是纯的糯米团子。而大多数人家馅里并没有那么花哨。
这糯米也贵,磨成细糯米粉就更费事费钱,还要绿豆沙、红豆沙、花生、糖、还有油等物,着实费钱。傅家也就是傅紫萱回来了。才做了那么两次吃,往年家里也并不大做这个。
这会听了赵老太太记起儿时的记忆。又怀念不已,婆媳俩也就不管应不应景什么的了,带着人就满村子摘嫩树叶去了。
傅紫萱等人听完也很是意动,叫上丫头拿了一些小竹篮子就找了出去。
一路上碰上了好多娃子,都是来寻紫辰和学承来玩的。不过这会两人正惦记着要摘了嫩树叶回家做好吃的呢,哪有空与他们满村乱窜。
小娃们也不走,一路跟着,说知道哪里的嫩树叶多。有些娃子又说知道她们在哪,还有些娃子说他们会爬树……
于是,不多时傅紫萱等人身后就跟了一长窜孙猴。
傅紫萱她们找到陈氏等人时,这几个人正仰头站在树下,看着家里的下人攀上树去摘树叶子,跟着的夏雪及赵府的两个丫头手里拿的框子里都快装满了。
“你们怎么来了?”陈氏看着这一长窜人很是奇怪。
那赵学承就先嚷嚷起来:“我也去摘!我会爬树!”
说着跑到一棵树下,撩了衣袍夹在腰间,就要登了鞋往上爬。
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