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政府採取&ldo;不抵抗&rdo;政策,日軍僅用4個多月的時間就占領了中國東北三省,並於1932年3月操縱建立了偽&ldo;滿洲國&rdo;傀儡政權。隨後,日本又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華北,侵占熱河,進逼北平、天津,策動&ldo;華北事變&rdo;,並加強了全面侵華的戰爭準備。1936年11月25日,日本與德國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接著,形成德、意、日法西斯軸心。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華戰爭正式爆發。
日本政府認為只要對中國&ldo;加以一擊&rdo;,就能使其完全屈服,從而制定了&ldo;速戰速決&rdo;的戰略方針,計劃在華北,兩周內攻克大同,一個月攻占整個山西;在東南,10天占領上海,3周攻克南京,一個月逼近武漢;在華南,一舉攻克廣州,在3個月內結束對華戰爭。然而,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打破了帝國主義的迷夢。就在蘆溝橋事變當夜,中國守軍第二十九軍奮起抵抗,與日軍展開激戰,蘆溝橋歷經三失三得,迫使日軍不斷增兵。
由於當時的特殊歷史條件,中國抗日戰爭一開始就形成兩個戰場: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正面戰場上的國民黨軍隊在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推動下,初期對日軍做了較為積極的抵抗,進行了一系列規模較大的戰役,給日軍以殺傷和消耗,特別是台兒莊一戰,更是對日軍的一次重大打擊,但是由於國民黨實行單純的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採取單純防禦的戰略方針,致使國民黨的數百萬大軍在日軍壓力下節節敗退。到1938年10月,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城市以及江蘇、安徽等省的大部分地區相繼落入日軍手中。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制定了持久戰的戰略方針。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後開闢敵後戰場,不斷打擊日軍,取得了平型關戰役、雁門關伏擊戰等重大勝利,大大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敵的鬥志和信心。日本在占領廣州和武漢後,由於戰線過長,兵力不足,特別是遭到八路軍、新四軍的沉重打擊,便停止了對國民黨正面戰場的進攻,而轉移其主力於解放區戰場。從此,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