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的《激情蔷薇》(Rambling Rose),还有佩内洛普?斯芬瑞斯(Penelope Spheeris)1992年的《反斗智多星》(Wayne's World)。
数字出身独立制片的导演也转移到主流中,与知名红星拍摄中成本影片。大卫?林奇(David Linch)从午夜电影《橡皮头》(Eraserhead; 1978)转入经典电影《蓝丝绒》(Blue Velvet; 1986),而加拿大籍的低预算恐怖片专家戴维?科恩伯格(David Cronenberg)拍过《毛骨悚然》(Shivers; 1975),以《死亡地带》(The Dead Zone; 1983)(图)和《苍蝇》(The Fly; 1986)赢得更广泛的赏识。“新新好莱坞”也从独立制片中吸收了一些少数族裔导演。王颖(Wayne Wang)是最成功的亚裔美国人,作品有《陈氏失踪》(Chan Is Missing; 1982)、《烟》(Smoke; 1995)。斯派克?李的《美梦成真》(She's Gotta Have It; 1986)和《马尔科姆?X》(Malcolm X; 1992),为年轻的非洲裔美籍导演引路,如瑞金纳?哈德林(Reginald Hudlin)〔《家庭派对》(House Party; 1990)〕、约翰?赛因莱顿(John Singleton)〔《街区少年》(Boyz N the Hood; 1991)〕、马里奥?凡?毕堡斯(Mario van Peebles)〔《纽约黑街》(New Jack City; 1991)〕,以及艾伦和艾伯特?休斯(Allen and Albert Hughes)〔《威胁2:社会》(Menace II Society; 1993)〕。
但其他导演还是维持独立,或多或少待在片厂的边缘。在《天堂陌影》(Stranger Than Paradise; 1984)和《不法之徒》(Down by Law; 1986)中,吉姆?贾木许(Jim Jarmusch)在充满飘零感的失败者中呈现出一种怪诞、零散的叙事。艾莉森?安德斯(Allison Anders)一向喜欢处理小镇上〔《旅店》(Gas Food Lodging; 1992)〕,或是都会中〔《Mi Vida Loca》(1994)〕年轻女性的不满足心境。莱斯利?哈里斯(Leslie Harris)的《IRT少女》(Just Another Girl on the IRT; 1994),同样将焦点摆在都会有色女性的问题上。
在风格上,没有一个连贯的电影运动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期间出现,多半年轻导演的主流都延续经典美国电影的传统。连续性剪辑依然是惯例,时间转移与新情节的发展都有清楚的征兆。有些导演以新式或再度流行的视觉技巧润饰好莱坞传统的说故事策略。在《大白鲨》之后的电影中,斯皮尔伯格使用让人想起《公民凯恩》的深焦技巧。卢卡斯为拍摄《星球大战》中的模型,开发出“动作控制”(motion control)技术,而他的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公司(ILM)已成为新特效技术的领导者。借助于ILM,泽梅基斯在《阿甘正传》中巧妙地使用了数字影像。斯皮尔伯格与卢卡斯也将电影带向数字声音和高质量的电影院重制(reproduction)技术。
第六部分 电影史(4)
资金较不充裕的“新好莱坞电影”制作,却创造出更绚烂的电影风格。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及《纯真年代》(The Age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