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历史军事>大唐气象素材> 第183章 淮西军的第二次背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3章 淮西军的第二次背叛 (2 / 3)

开封)刘全谅密谋,企图夹击陈许,将许州(今河南许昌)划归淮西,陈州(今河南周口淮阳区)划归宣武。

可惜计划还未实施,刘全谅得病死了。吴少诚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硬着头皮单独采取行动。

宣武兵马使韩弘接任节度使,为向朝廷表明立场,一上任就捕杀了还停留在汴州的数名淮西使者,并选派三千精锐,与各道大军在许州会合,共击吴少诚。吴少诚失去了唯一盟友,陷入四面受敌的不利局面。

十月份,淮西军南边的山南东道节度使于頔、安黄节度使伊慎,东边的寿州刺史王宗,以及北边的陈许节度使上官涚、宣武节度使韩弘,分从各方包夹吴少诚,多次击败淮西军。

十一月,于頔攻陷吴房(今河南遂平县城关)、朗山(今河南确山),形势一片大好。

然而由于朝廷没有设置主帅,征讨吴少诚的各路军队缺乏统一指挥,开始时还能自发协调,时间一长出于自身利益需要各打各的,彼此之间毫无配合。而吴少诚这边却是三军听命,坚守要点伺机而动。

十二月二十六日,各路唐军在小溵水自行溃散,丢弃的粮草、器材漫山遍野,全部被吴少诚所获。

贞元十六年(800年)正月,恒冀、易定、陈许、河阳四军在与吴少诚作战中失利,各自撤军回返。

吃了败仗,德宗才感到有必要参照以往做法,设一名招讨使,统一指挥征讨作战。

这并非是德宗不知兵,而是他在平定四镇之乱、泾原兵变中吃够了主帅背叛的苦头,时任三军统帅的李怀光在长安郊外那倒戈一击,直接将德宗从奉天逼到了千里之外梁州。

由于场景过于凶险,所以他此后再不设置最高统帅。别说是内地战场,即便是边防藩镇也都各自为战,担心那些手握兵权的武将借机叛乱。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该派谁去才合适?

这个人既要能打,还必须忠诚、听话!德宗思来想去也没有物色到中意人选!

这种事他不会去询问宰相、群臣,他极端不信任他们,他能信得过的,也就身旁几个宦官了!

于是,神策军护军中尉窦文场,向德宗推荐了夏绥银宥节度使韩全义。

当年在泾原兵变中,窦文场与霍仙鸣两人带着百余名小宦官,舍命保着德宗逃离长安,成为德宗最为宠信的权阉,德宗对他们一向言听计从。

韩全义原为陈许兵马使,后调入神策军担任行营节度使,因溜须拍马工夫到位,受到窦文场器重,于贞元十四年(798年)升任夏绥银宥节度使。

韩全义没什么真本领,但他麾下都虞侯高崇文却是精通兵法的难得帅才,在高崇文辅佐下他很快镇压了乱兵暴动,在夏州(今陕西靖边)站稳了脚跟,还击退了吐蕃的一次进犯。

有了这样的战功,又有神策军履历,还是窦文场极力引荐之人,德宗自然痛快允准,诏令韩全义为蔡州四面行营招讨使,统一指挥十七道大军进讨吴少诚。

四月份,韩全义从夏州赶赴蔡州上任。他所部将士均为边军,出于御边需要自然不可能随他前来,失去了得力部下的辅佐,他彻底沦为一个没有主见的糊涂蛋。

每次召开作战会议,各路军中担任监军的数十名宦官挤坐在营帐里,你一言我一语的争执不休。与此相反,带兵打仗的将领却干坐一旁看热闹,完全插不上嘴。韩全义不知听谁的好,索性什么也不说,每次都是议而不决,会议开了等于没开!

久拖不战之下,天气渐渐热了起来。士卒们长期驻扎在低洼潮湿的地方,很多人沾染上了时疾,士气极为低迷。

五月十三日,唐军与淮西军将领吴秀、吴少阳在广利原(今河南商水县以西)对决,两军尚未接触,唐军突然崩溃,各路大军四散逃奔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