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8頁 (1 / 2)

南線義大利戰場由奧意軍隊交鋒。戰事一開始,形勢就對奧地利有利。本來,義大利擁有一支人數頗多、裝備精良的軍隊。它由國王維克多‐厄曼紐爾二世親自統率,主動向阿爾布特將軍率領的奧地利軍隊出擊。可是,6月24日兩軍在庫斯托查發生的第一次會戰中,意軍竟被打得慘敗,以致達到無力再戰的程度。俾斯麥對自己的盟軍如此缺乏戰鬥力感到十分惱火,但卻無可奈何。意軍的慘敗使普軍迫敵兩線作戰的戰略計劃不能實現。奧軍在義大利獲勝後,並沒有繼續發展攻勢,而是放棄了威尼斯,只留少量兵力駐防,而將大部分兵力迅速調回多瑙河沿線,以支援形勢緊迫的北戰場作戰。

西線德意志戰場,由普魯士軍隊與奧地利陣營中的一些成員國交戰。宣戰後,普軍迅速開進了奧地利的盟邦漢諾瓦、薩克森等毗鄰國家。這些國家的軍隊,在普軍的強大威勢下節節後退。薩克森軍隊被迫撤至摩拉維亞地區,並與奧地利的軍隊會合,併入貝奈德克將軍指揮的北方軍團。6月27日,馮&iddot;法爾肯施泰因將軍率領普軍5萬餘人,挺進朗根薩爾察附近地區,在那裡大敗漢諾瓦軍隊,進而圍困了漢諾瓦城。6月29日,漢諾瓦王奧格爾格宣布投降。爾後在7月初,法爾肯施泰因揮師南下,準備先占領法蘭克福,隨後向巴登和符騰堡進軍。

北線波希米亞戰場由普軍發起主要突擊。起初,毛奇令3個軍團向東移動:第一軍團向尼斯河以東地區挺進,第二軍團進至格爾利次以東地區,易北河軍團則沿易北河南移,向第一軍團右翼靠攏。6月22日,易北河軍團占領了德勒斯登,隨後即與第一軍團會合。這時,毛奇得知奧軍正由摩拉維亞向西北方向邊境開進,於是當機立斷,命令第二軍團翻越蘇台德山脈,回師向西南突進,第一軍團和易北河軍團則沿厄爾士山脈的隘路行進,向山南進軍。這樣,普軍構成鉗形攻勢,分進合擊,首先消滅貝奈德克將軍統率的奧軍主力,然後直取維也納。

6月25日,普軍按命令向前開進。兩路大軍因不知奧軍的具體位置而摸索前進,指揮無法協調,因而在翻山越嶺通過山隘時,行動緩慢。此時,正在朝西北方向開進的奧軍,如能利用普軍行軍困難之機,扼守山南各隘口,本來是有把握將普軍各個擊破的,遺憾的是,貝奈德克將軍不是高明的戰略家,他坐失良機,致使普軍順利地通過了山地,進入到山南地區。

6月26日,貝奈德克率領的奧軍主力,共6個軍28萬餘人,進至亞羅默希以西地帶,企圖在兩路普軍之間選其一路,集中兵力予以打擊。次日,奧軍主力一部與普軍第二軍團相遇,結果被行軍疲乏的普軍打敗。6月30日,貝奈德克率奧軍主力向東南退卻,以逃避普軍的鉗形攻勢。7月1日夜間,奧軍到達易北河上游凱尼格列茨與薩多瓦之間的高地上。貝奈德克眼見形勢危急,決心在7月3日向南渡過易北河,經由帕爾杜比策向南撤退。然而,還來不及南撤,決定性的薩多瓦會戰打響了。

1866年7月3日,普奧兩軍相會在柯尼希格萊茨附近的薩多瓦村。於是,爆發了一場歐洲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會戰。當地集結的奧方兵力約23.8萬,普方兵力為29.1萬,上午8時,普軍第一軍團自西向東對奧軍發起了正面攻擊。由於地形有利和炮兵的有效支援,奧軍很快擋住了普軍的進攻,並且展開了攻擊。第一軍團隨之陷入危急之中,卡爾親王極為恐慌,曾要求派預備隊支援第一軍團戰鬥,還建議第二軍團立即投入交戰。然而,毛奇對於自己的部署卻信心十足,他拒絕改變原計劃。事實上,毛奇的決策是正確的。他之所以用第一軍團去作正面攻擊,是要以此吸引和牽制奧軍主力,而以易北河軍團和第二軍團攻擊敵軍的兩側和後方,實行南北夾擊。只要奧軍在第一軍團正面投入的兵力越多,戰鬥的時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