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戰火在波赫境內蔓延之際,歐共體國家和美國分別於1992年4月6日和7日宣布承認波赫為獨立主權國家,這無疑是火上澆油,使波赫內戰驟然升級。隨即波赫塞爾維亞共和國宣布為獨立國家。穆斯林、克羅埃西亞族同塞爾維亞族為爭奪地盤爆發了大規模的內戰。波赫內戰的爆發,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國際社會為尋求內戰的和平解決,一招接一招:經濟制裁、人道主義援助、美國的空投、北約禁飛區、5國安全區、北約最後通牒和空襲等。和平計劃也是接連不斷:萬斯‐歐文和平計劃、美國6點計劃、5國方案、&ldo;三分波赫&rdo;方案、歐‐斯和平計劃、&ldo;聯邦加邦聯&rdo;方案等,但直到1995年5月,波赫內戰仍在繼續。
前南斯拉夫內戰是在冷戰行將結束、兩極格局走向解體的特定背景下發生的,衝突各方矛盾錯綜複雜,因而內戰也表現出特殊性來,突出體現在其民族性、長期性、國際化和非正規性上。第一是民族性。前南斯拉夫內戰的爆發主要是由於複雜的民族矛盾引起的,內戰爆發後,又主要是以民族為主要角色進行鬥爭。斯洛維尼亞與南人民軍的戰鬥,主要是占多數的斯洛維尼亞族人尋求獨立。克羅埃西亞共和國境內的戰火,主要源於克境內的塞族聚居區塞族人與克羅埃西亞當局之間的矛盾,也就是克族和塞族之間的矛盾。波赫內戰是塞爾維亞族、克羅埃西亞族和穆斯林三大主體民族矛盾激化的結果。第二是長期化。前南斯拉夫內戰由於是在新舊格局轉換、國際關係正處在調整組合的背景下爆發的,且起因主要是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和領土爭端,衝突各方利益相互交錯,因而顯得異常複雜,致使戰火持續不斷,難以平息。波赫內戰從1992年4月爆發以來,戰火不斷,堪稱二戰後歐洲規模最大、最殘酷的戰爭。第三是國際化。前南斯拉夫內戰雖不像冷戰時期那樣受超級大國的直接控制,但也受到國際力量特別是一些大國的插手和干預。聯合國為尋求南斯拉夫危機的和平解決,多次派人、派團斡旋,並在前南斯拉夫地區部署了維持和平部隊。他們在南危機的和平解決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但是一些大國從各自的利益出發,試圖通過聯合國,為其插手南斯拉夫內戰披上&ldo;合法&rdo;的外衣。歐共體、北約等地區性組織也積極參加波赫和平進程。美國等西方大國,在涉及他們重大戰略利益的衝突地區,往往通過外交斡旋、武器援助,或以經濟制裁甚至軍事干預等手段,插手地區武裝衝突,這也是地區武裝衝突長期化的一個重要原因。第四是非正規性。參戰各方既有正規軍,又有大量民兵、警察、游擊隊及普通平民;衝突中使用的武器一般是普通的槍炮,甚至是刀、棍、棒等工具,幾乎沒有高技術武器裝備;大兵團的攻防作戰很少,組織指揮簡單。
曠日持久的前南斯拉夫內戰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巨大物質損失,迫使大批難民離鄉背井,給南斯拉夫人民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內戰也直接導致了南斯拉夫的分裂和瓦解。南斯拉夫內戰已使南分裂成5個獨立共和國,它們是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克羅埃西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波赫共和國和南聯盟共和國(由塞爾維亞共和國和蒙特內哥羅共和國組成)。隨著內戰的進一步發展,民族分裂運動在各共和國仍呈蔓延之勢。在波赫,三大主體民族同室操戈;在克羅埃西亞共和國,&ldo;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rdo;尋求脫離克羅埃西亞獨立;在塞爾維亞共和國的科索沃自治省,人口占多數的阿爾巴尼亞族人也要求升格為&ldo;獨立共和國&rdo;。可見,內戰不僅導致了南斯拉夫一分為五,各共和國也面臨分裂的危險。而且,前南斯拉夫內戰久拖不決,成為歐洲最不穩定的地區之一,由此而帶來的民族分離主義、難民等問題又侵入歐洲一些國家,在不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