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爾塔瓦會戰後,俄土關係又趨緊張。逃亡土耳其的查理十二世鼓動土耳其政府對俄宣戰。鑑於南線吃緊,彼得一世決定在波羅的海方向停止進攻,主力轉到南線,計劃從巴爾幹對土耳其實施突擊。1711年夏,彼得一世親率俄軍主力4萬餘人,向多瑙河下游孤軍冒進。土耳其出動10萬大軍,在克里木軍的配合下,包圍俄軍於晉魯特河畔。7月20日,雙方激戰,俄軍彈盡糧絕,彼得一世被迫求和。最終彼得一世以歸還亞速及其附近地區為代價與土耳其達成停戰協定。俄軍在對土戰爭結束後,恢復對瑞典的進攻。
1713年,俄陸軍在艦隊配合下,在芬蘭灣沿岸維堡與赫爾辛基之間登陸,連克芬蘭許多城市。1714年夏,俄海軍在芬蘭灣口漢科角附近與瑞典艦隊展開海戰。8月7日,俄海軍經2小時激戰大敗瑞典艦隊。
漢科角海戰後,俄艦隊占領芬蘭與瑞典之間的海上跳板阿蘭群島,並以此為依託,在瑞典本土登陸。此時,各盟國由於顧慮俄國在波羅的海勢力的擴大,因而打亂了俄在瑞典南部登陸的計劃。加之英國開始施加壓力,俄國所有盟國先後同瑞典議和。1718年,俄、瑞也開始議和,但查理十二世在娜威前線中彈身亡,瑞典新女王在英國影響下拒絕和談。談判中斷,戰事又起。
1720年,俄海軍在格雷厄姆島附近大勝瑞典艦隊,多次在瑞典沿海登陸,直逼首都斯德哥爾摩。1721年夏,俄海軍再敗瑞典艦隊。9月,瑞典已無力再戰。俄、瑞雙方在芬蘭尼什塔德簽訂和約,結束戰爭。俄國奪取了卡累利阿的一部分和英格曼蘭、愛斯特蘭、立夫蘭等大片土地。同時,俄軍退出芬蘭其餘地區,並將阿蘭群島歸還瑞典。從此,俄國人得以自由地進入波羅的海。戰後,俄國樞密院奉彼得一世以&ldo;大帝&rdo;尊號,沙皇俄國正式稱&ldo;俄羅斯帝國&rdo;,一躍而成歐洲列強之一。
北方戰爭雖然是多國戰爭,但沙皇彼得一世既是戰爭的主角之一,又是最大的勝利者。馬克思稱這場戰爭為&ldo;彼得大帝的戰爭&rdo;。
彼得一世把戰爭作為侵略擴張的主要手段。他認為,打通波羅的海出海口,進一步西進和南下,必須動用軍事手段。
同時,他又十分重視外交鬥爭與軍事鬥爭的密切配合。無論是戰前,還是戰時,他竭力拼湊軍事聯盟,力爭最大限度孤立敵人;以軍事為後盾,迫敵接受俄停戰條件。在面臨南北兩個大敵(土耳其與瑞典)夾擊下,力避兩線作戰。他善於觀察形勢的變化,根據新的條件,實行戰略轉變。在戰爭指導上,彼得一世崇尚進攻性戰略,強調主動打到敵人國土上去。在強敵入侵時,他能大踏步後撤,發揮戰略防禦的作用,最終還是為了打出去。他重視會戰的決定性作用,但不輕易使用,確有把握才動手,習慣於以小打取勝。彼得一世在陸海軍建設上,注意學習西方先進國家的經驗,同時重視結合俄國具體條件,講究實效。彼得一世在作戰和建軍上的思想和實踐,對俄國軍事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瑞典戰爭潛力沒有俄國雄厚,瑞典的霸權政策招致波羅的海沿岸各國的反對,樹敵過多。加之在波爾塔瓦會戰之後,瑞軍遠離後方,孤軍深入敵國腹地,犯了盲動和冒進的大錯,導致全軍覆沒。
36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路易十四撒下法德世仇的種子
1700年,英、法、荷、奧等國圍繞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展開了激烈的鬥爭。然而這只是表面現象,深層的或最主要的則是諸列強借王位繼承問題進行了一場空前規模的殖民地大掠奪,並且主要鬥爭矛頭指向的是法國。
18世紀初,殖民主義者爭奪殖民地已發展到了瘋狂的程度。法國在印度占據了本地治里等地;在非洲占領了馬達加斯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