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襲擊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同時,還出動大批軍隊向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島嶼大舉進攻。開戰後頭5個月,美、英、法、荷四國在這一地區的殖民地、島嶼和軍事基地,幾乎全部落入日軍之手。
日本奇襲珍珠港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日本本身在軍事上進行充分準備、精心計劃、嚴密組織和在政治外交上進行欺詐外,與美國政府長期實行綏靖政策,戰略判斷失誤,臨戰麻痹大意,戰備工作懈怠是密切相聯的。戰前,美軍曾多次截獲有關日軍準備襲擊珍珠港的情報,但領導人卻充耳不聞,視而不見。自恃兵力強大而盲目樂觀,認為日本不敢冒犯美國。美國在戰略判斷上出現這種偏差,思想根源在於想坐收漁利,搞&ldo;遠東慕尼黑&rdo;陰謀。二戰爆發後,美國趁機大做軍火生意,大發戰爭橫財;竭力逃避戰爭,明里暗裡姑息日本,並以犧牲中國和解除經濟制裁為誘餌和解與日本的緊張關係,一廂情願地指望日本向北進攻蘇聯。正是因為如此,美軍上下思想懈怠,喪失警惕,無所防範,終落個艦隊沉沒珍珠港之厄運。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總統羅斯福憂傷地說:要牢記珍珠港事件!這雖為時已晚,無法挽回可以避免的損失,但給後世軍事家留下了及其深刻的歷史教訓。
日本經過長期周密準備,取得了奇襲珍珠港及太平洋戰爭初期的重大軍事勝利,初步實現了建立&ldo;大東亞共榮圈&rdo;的迷夢。但從戰略上看,擴大戰爭對日本這一島國並不十分有利。戰線拉長,兵力分散,兵員枯竭,保障困難,樹敵太多。
被侵占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同仇敵愾,奮起抗戰,這就極大地牽制和消耗了日軍有生力量,為美、英在太平洋上組織力量進行反攻創造有利的條件和態勢。
84 史達林格勒大會戰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點
史達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會戰是前蘇聯偉大衛國戰爭中,蘇軍為保衛史達林格勒並粉碎該方向上的德軍集團而進行的一次會戰。這次會戰從1942年7月17日開始,1943年2月2日結束,歷時六個半月。按蘇軍作戰性質,會戰分為防禦戰役和進攻戰役兩個階段。
史達林格勒位於伏爾加河下游西岸、頓河大彎曲部以東的60公里處,是蘇聯歐洲部分東南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水陸交通樞紐、歐亞兩洲的咽喉,也是重要的軍事工業基地,在軍事上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史達林格勒會戰是在頓河西岸的遼闊草原到伏爾加陡峭河岸之間的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進行的。
1941年6月22日拂曉,法西斯德軍及僕從軍不宣而戰,背信棄義地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然入侵蘇聯國境。德軍沿列寧格勒、莫斯科和基輔三個方向大舉進攻。蘇軍進行了英勇頑強的防禦作戰。經1941年夏、秋戰局,德軍的進攻基本上被阻止在列寧格勒、莫斯科和羅斯托夫一線。在1941年至1942年的冬季戰局中,蘇軍的主要任務是消除德軍對莫斯科、列寧格勒和高加索的威脅。12月初,蘇軍在莫斯科城下開始反攻,消除了德軍對莫斯科的直接威脅。德軍在莫斯科會戰失敗後,被迫放棄全面進攻計劃。德軍統帥部趁歐洲尚未開闢第二戰場之機,繼續增強蘇德戰場上的德軍兵力,並於1942年夏在蘇德戰場南翼實施重點進攻,企圖迅速攻占高加索和史達林格勒,然後北取莫斯科,南出波斯灣。在夏季戰局中蘇軍失利,7月中,德軍進抵頓河大彎曲部,威逼伏爾加河和高加索地區,在史達林格勒方向形成了複雜局勢。針對德軍企圖,蘇軍最高統帥部組建了史達林格勒方面軍,7月17日開始了史達林格勒會戰。
蘇軍先後在通往史達林格勒的接近地和史達林格勒市及其以南實施了兩次防禦作戰,共持續了125天。
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