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部分 (2 / 5)

信号,想以转移话题进行缓和,但他的善意却使克西卡增添了勇气。

科列克果断抛出对策,以偷换论题手法,把银杏儿的具体问题拉向抽象和不着边际:

“对音乐形象的问题,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两个人的性格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而且一个人在两次听同一部作品时,由于心情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任何音乐家都是如此看法。谢谢!”

——《如歌的行板》主题采用哪一首民歌,相当于《梁祝》协奏曲用作基调的是越剧,还是京戏,竟能倒腾成“对音乐形象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呵呵,哪儿跟哪儿啊!难怪银杏儿一遇他这手法,脑袋里就“轰!”一声炸响……

回过神来,银杏儿纠正说:

“我说的不是对音乐形象的感受问题,请暂且不谈这个,二者毫不相干。我说的是《如歌的行板》采用哪一首俄罗斯民歌作主题?这是具体问题,具体得相当于一加一等于二,跟‘音乐感受’不相干。”

往下,银杏儿好言相劝:

“科列克网友,其实你只消唱一唱著名的《如歌的行板》的主题,再唱唱著名的《伏尔加船夫曲》,就会明白,《如》用作主题的,不是《伏》,而是《孤寂的万尼亚》。这是绝对不能混淆的。”

接着又语重心长说:

“科列克网友,这些世界名曲的作品分析,所有的音乐书上都有,网上更是一搜一大片,任何人想看都十分方便,不懂音乐的看过文字也能理解些许。退一步说,即使音乐界人士重新写这方面的文章,都是署名“编”或者“编著”,而不是署“原创”;所以,你帖子里那些内容,怎么能说是你的原创呢?”

银杏儿依照自已的原则,不直言抄袭;她以为自已的意思说清楚了,任务已完成了,讨论可以结束了。

——看官,这银杏儿想法何等简单,常言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她捅了马蜂窝,对方能让她结束吗?说句四川方言,这叫“猫儿抓糍粑脱不了爪爪”,呵呵!

(未完)。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五、论题偷换众口难缠

(一)

看官明白,这辩论场所有种不成文规律:偷换论题一经开头,人多嘴杂你偷我换群起而哄没完没了,这水就铁定被搅浑,是与非就铁定被颠倒;要想把论题扭回正题,就比上青天还难;坚持真理之人,必将碰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落得恶名远扬无好下场。

——同科列克一起大表“对高雅音乐的高雅感受”、不惜本钱你吹我捧的人,不顾银杏儿的纠正和说明,接过科列克偷换论题的接力棒,下死劲把水往浑里搅。

网友B1说: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感受,自己的感受可以跟别人分享,但不能要求别人也跟自己一样的感受。一首《欢乐颂》,有人听出了光明欢乐,有人却听出了欢乐后面的悲伤。仅此而已。”

网友C2说:

“完全赞同B1的观点,确实不能要求别人也跟自己一样的感受。”

发言人逻辑思维之混乱,让银杏儿吃惊不小。她心想,既然说“有人听出欢乐有人却听出欢乐后面的悲伤,仅此而已”,那就拜托你们,别再附庸风雅追赶时髦、拿音乐作表现自我的工具了,我的天,音乐都被你们弄成“变色龙”了!

她叹口气,再次解释:

“两位误会了,我说的是具体问题,不是说对音乐的感受,请不要再往那方面扯。而且,不必以负气的态度与我相对,我是搞专业的,跟我斗气对你们不公平。 我只是想把一些应该弄清楚的说清楚,这才真正有助于对音乐的认识,我认为我有这个责任。大家你好我好,达不到这个目的。”

银杏儿苦心解释话音未落,网友D3就视而不见继续搅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