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方,做饭都在壕沟里,我的机器、胶片也都在壕沟里。我得回去取,正往回走着就听见“嗵!”声音不对了,赶快趴下,一个炮弹落在离我一米远的地方。要是这个炮弹落在我身上,或是它爆炸,我都得死。可它没炸,我等了半天,它还不响,我就走了。
一个文艺工作者要在前方打仗,在农村干真不容易。
战地摄影队拍了很多东西,直到沙家店战斗以后。###陆定一找我,他让我在延安召集一些人,成立电影工学队,到东北去学习电影,而且跟东北电影制片厂要一批物资,如摄影机、照明灯光设备、录音设备等等,带回延安,为恢复延安电影制片厂做准备。
我就开始招兵买马,调了二十几个人,包括从晋绥调来的十几个文艺工作者。现在这些人都是很了不起的人了,如成荫、孙谦、刘西林、苏素云……有搞编剧的、摄影的、美工的、录音的,后来这批人都是人才。
这个任务我只完成了一半。我们到了石家庄以后,我夫人要生孩子,不能过封锁线。到东北要过几道封锁线,因此我留在了石家庄,电影工学队继续走了。延安电影制片厂后来也没办成,这些人都留在了东北。
我在市委宣传部下属的石家庄电影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工作,我做主任,实际上在三个接受过来的电影院里当总经理。
石家庄是我们解放的第一个大城市,当时中央很多重要会议都是在我那个电影院里开的。毛主席、朱总司令、总理都到我那个电影院来开过会,全国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就是在我那个电影院开的。
我的电影院既演电影又是中央大礼堂。所有的剧团每天早上都要到我的电影院集合,听我讲课。马戏团的、唱京戏的、唱山西梆子的、唱野梆子戏的都得来,我讲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我什么都干。要解放平津了,给我一个任务:总结电影院的管理工作,准备接受全国的电影院。我写了一篇文章《要把劳动场所变成宣传党的政策的基地,展开正当的人民文化生活》奉命写的。
。 想看书来
边擦汗,边硬拍下来的《中华女儿》(1)
到1949年我不安心了。
我看了东北电影厂的同志拍的《民主东北》,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桥》,我心里痒痒,我说:“哎呀,当初我们出来的一批人现在人家都干了电影了,我还在这里当经理,不行,我得找市委书记去。”
市长是柯庆施,市委书记是毛拓,毛拓是我年轻的时候在南方流浪时认识的,我说:“我不能老当电影院经理,我得搞创作。”
“好吧,那你走吧。”我走了。
打那以后,我就没改行了。开始我在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来又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又回北京电影制片厂,又回东北电影制片厂。就这么转,所以我这些年拍电影,每个厂都有,不是固定在一个厂的。
一到东北电影制片厂发生问题了。我到底搞什么?过去搞电影美工设计布景,还演过电影,我觉得最好的工作是摄影师。我非常想搞摄影,和袁牧之同志谈,我说:“我想搞摄影。”
他说:“不可以。”我说:“我是搞美术的,也会用电影机器,当过战地记者,我觉得拍故事片搞摄影最好。”他不同意,非让我做导演。好吧,那我就做导演工作吧。
我到东北以后拍的第一部戏是《熬盐》。孙谦写的剧本。我先带着演员下去生活,后来我找政府谈,发现《熬盐》有很大问题,首先在政策上有很大出入,不能拍,放弃了。
有个电影叫《中华女儿》,开始让一个同志拍,他不拍,领导让我拍。我一看我也有点想法。《中华女儿》原来叫“八女投江”,是写抗日联军的,八个女战士没法在伪满统治下生存,要抗日,参加了革命队伍,最后为了民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