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2部分 (1 / 5)

教授发言不如方鸿渐讲梅毒

民工有幸,常常能听到看到一些人文教授的演讲及鸿文。

有些教授的大贴看后让人一声叹息。

亲爱的教授,你就不能好好说句人话啊,看了半天,七窍生烟。天语吗?神仙乎?鸟类哉?天外来客——不食人间烟火?终于明白,这样的学者,人民能有什么理由不一个月一年几万几万稀里糊涂莫名其妙地给你呢?

看这种表达简直就像吃一碗夹生饭,可满眼都是中国字,是在搞人文还是在写编程?比HTML语言还难懂,不知对着学生讲这些的时候,他们是什么感受?如何互动?怎么交流?最后也只好不懂装懂跟着你大话虚词术语一箩筐。

也许俺们不懂就是最好的效果。

中国这类巫婆神汉式的教授太多了。不说文字的鲜活,不说语言的魅力,作为处处自称教授的“人文学者”,能把自己的母语搞得这样的味同嚼腊让人绕墙三匝而不知其味不知所云不明所以,实在是一大创举,壮观兮!

亲爱的教授,请用最简单的中国话讲出自己的观点(极可能是真理),好吗?如果实在没有多少语言表达能力和风格,就用最平实朴素的语言表达吧,也许还多少有点清新的风格。如果让学生听众在听你的表达和看你的论文之时还要进行一翻“语言分析学”,那不仅可悲,其实也是你最大的失败。

据说有的教授还是特聘或者海外飞仙,说句老实话,亲爱的教授,《围城》方鸿渐那段关于梅毒的考证,至少还能让俺们精神一抖赶走几只让人无计可施的瞌睡虫呢。

我觉得汉语言之于中华人文学者或文化学者,就像衣服之于女孩,手术刀之于医生,真的是太——重要了。

每个人文学者的语言魅力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应该有魅力。如果连人文学者的语言都没有魅力,你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搞经济的,搞建筑的,搞政治的,搞历史的,搞医学的,搞计算力的,搞天文学的学者语言有魅力呢?

可惜我见过太多的人文学者的语言能力不如他们这些行业的学者。

一篇人文学者或文化学者的论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如果是有生命力的,也就是有原创性的洞察力的,那么表达这个思的语言更应该是有生命力的。是自由的,活着的,而不是死的,苍白的,可憎的,虚假的,假正经的。不然就是糟踏浪费了自己花费精力和心血探索得到的这个思想。

如果一个人文学者的语言还不如一个法律学者,比如*;不如一个行政学者;比如任剑涛;不如一个计算机学者,比如张亚勤;一个宪政学者,比如王怡——那么这样的“人文学者”是足以让人轻视的。最好不要自称自己是人文学者或者文化学者,因为这样会让人轻视“人文学者”或者“文化学者”这个职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所有的人文学者都要感谢余秋雨和易中天,先不说他的思想,最起码他俩在中华文化最基本的表达工具和文明的密码——汉语言上维护了“人文”这个汉语词和“人文学者”这个职业在国人心目中早已土崩的尊严。就像易中天说的,他只不过是用“人话”来讲他的思想。他们俩个面对自己的母语,起码不应该感到惭愧或者不好意思。

谁见过死人会说话?可是有些所谓的“人文学者”的语言,简直让人觉得连死人说的话都比他们强。既然是活人说话,就要鲜活,有生命力,生活化,有力,总之要是活的,让自己和“读”或“听”你思想的人感觉是一种享受,而不是难受,甚至痛苦不堪七窍生烟,最后怀疑自己或者表达者的智力。

如果他的语言枯燥无味,中规中矩,苍白无力,平淡无味,无病呻吟,华而不实,晦涩艰深难懂,一开口就是大词、官话、社话、套话,没有一点自己的性格,那么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