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使盡信所有科學報告,我們也許早已經餓死了。因為,若將所有關於食物的報告集合起來,則幾乎大部分食物都能致癌,都不能吃。
有人盲目迷信科學,卻不知道,科學的理論是很脆弱的,它致力於讓事實暫時得到解釋,而不是致力於亘古不移的真理本身。
科學家也像藝術家,不斷推翻自己,每一次創作,都要拋棄昨天的我。誰能解釋真理呢?我們能做到的,只是對事物暫時的了解。我們對自己的了解,又何嘗永恆?重看以前的自己,我們都不免有點尷尬,有點慚愧。那時的我,竟以為自己所相信的是真理,又怎會想到,數年後,那所謂真理,早就動搖了。
我們曾經以為人生該是這樣這樣,愛情又該是這樣這樣,信誓旦旦,結果,到了後來,自己都不相信了。我們所認定的目標,後來都改變了。我們所認定的人,最後都不一樣了。
生活就像科學理論,讓眼前的一切暫時得到解釋,根本無暇探究亘古不移的真理本身。萬一發現真理,也許就像一些偉大的科學理論一樣,只是源於偶然。
【
有情但薄倖 有些人感情豐富,另一些人則不然。有些人的確沒有什麼感情。他看悲劇不會哭,見到別人受苦不會有什麼感覺。他一樣會談戀愛和結婚,但是,他跟伴侶的關係更像夥伴多一點,甚至只是合作社,各取所需。
那天跟一位朋友聊天,我們講座誰有感情誰沒感情。他提起y,然後說:
&ldo;不論怎樣,他有感情。&rdo;
&ldo;他當然有感情。&rdo;我說,&ldo;沒有感情怎麼能夠薄倖?&rdo;
y是個很薄倖的男人,兩片嘴唇很薄,一雙故作深情的小眼睛躲在眼鏡後面,一副薄倖相。他的實際紀錄,同樣證明他有多麼薄倖。
不要以為薄倖的人無情,他們只是很快就把感情收回去。
他愛你的時候,一往情深,甚至為你瘋狂。他不愛你的時候,就像換了個人似的,可怕地冷漠。用情時的忠誠和無情時的決絕,都是如此真實。
薄倖的人會傾心去愛一個人,是因為他愛自己。那一刻,他追求的是那種能和某人相愛的感覺。只是,他的激情很快就過去了,開始覺得身邊的那個人討厭。為了自身最大的利益和快樂,他毫不猶疑就變習,然後覺悟地愛上另一個人。他知道怎樣去勾引,但不知道何謂付出。
無情,便無法薄倖,正如恨一個人也要用一顆心去恨。
然而,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與薄倖對等的,不是無情,而是無義。
【
留在身上的習慣 我們也許都有過這樣的體會:雖然已經分手了,但是你身上仍然留著他的一些習慣。在過往相處的無數個日子裡,那些特質已經變成你的。
譬如說話的語氣、神態、用來罵人的字眼、喜歡的食物和飲料、作息的時間、看書的品味,以至是最微小的細節,在在都有他的影子,而這一切本來是屬於他的。
人離開了,沒法帶走的是曾屬於自己的習慣。你的習慣,有一部分同樣也留下給他了。
一天,當你無意中做了一個小動作,說了一句話,你才驚訝地發現這是他的動作,他的語氣。當你在餐廳里點了一份五成熟的牛排,你才想起這是他最喜歡的烹調方式。
有一些東西並沒有逝去,而永遠的融合了。
這種融合,怎會不唏噓呢?然而,更唏噓的是:分手後的某天,你發覺他的一些習慣已經改變了,不再是從前樣子。
譬如說:你無意中在街上見到他,他開的新車竟然不是他最喜歡的藍色,而是紅色。他是什麼時候愛上紅色的?
或者是:他穿衣的風格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他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