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部分 (1 / 4)

方面与天合一,一方面必然要“遗世独立”,即脱离世俗,从名缰利锁中解放出来。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天合一,便能在多大程度上脱俗;反过来也一样,能在多大程度上脱俗,便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天合一。从一方面说是虚,从另一方面说却是实;从一方面看是实,从另一方面看又是虚。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实原来是相生的。从心理学观点看,世俗的利害考虑多出于常态心理,是自我意识控制的;而虚静多处在变态状态中。它要求忘却自我意识,达到忘我、无我之境。这是两种不同的知觉方式和运思方式。

以上讲的是虚静致幻问题。

4 天才是纯粹客观性(1)

上面已经谈到了天才是纯粹客观性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进一步专章讨论这个问题了。

说天才是纯粹客观性,也可以说天才人物的知觉是一种审美知觉。而审美知觉正是脱离世俗的非功利化知觉。用叔本华的话说就是“审美的个人变成了一个纯粹认知着的不带意欲活动的主体。”这就是说,“当我们开始认识美的时候,意欲也就因此完全从意识中消失了”。《叔本华思想随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页。此种知觉能按照对象自身的存在来看待它,不是我们希望或不希望的样子,或把它作为某种可欲可畏之物来看待它。比如蚊子,从蚊子本身的目的来看,它乃是一种奇妙之物。当它在你耳边嗡嗡,是在扰乱你的睡眠吗?它们不知道,它们根本不认识你。对它而言,你只是它们的食物,它们只是在找寻它们的食物,那是一件很单纯的事,它们并无恶意。就是蚂蚁在你身上爬,也并不是恶意的,它们根本就不知道你的存在。它们或许正在旅行,而你挡了它们的路。事实上是你在打扰它们而不是它们在打扰你。此段参见奥修《老子心解》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123页。一位美国文艺家说:“只要人们从它们本身来考虑价值,价值就是审美的。”《小说美学》燕山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罗曼·罗兰说得更好:“任何东西都有价值。无论是人还是苍蝇,一切都有生命:猫、壁炉、桌子、在阳光中飞舞的尘埃。”《小说美学》燕山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这就是天才或艺术家的眼光或认知,可称做存在的认知。这种眼光或认知所看到的是一个迥然有别于其他人所看到的世界。他能够洞察眼前的世界进而发现世界的另一面。这一世界在艺术家头脑里得到更为客观全面更为纯净和清晰的反映。在艺术家眼里,即使是病毒,在显微镜下也是迷人的东西,甚至透过显微镜观察癌肿瘤切片,只要不想到它是癌,也能看到它那美丽复杂令人惊异的组织。参看《存在心理学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9页。这样一来,对艺术家来说就不存在主客对立,不存在物我之分了。客体对于他将不再是客体。比如,一朵玫瑰花,对他就不再是思想中的一个对象。当一般人说“我看到一朵玫瑰”时,他是在把一个物体(玫瑰)放在“玫瑰”这个概念范畴里;而艺术家看一朵玫瑰,是以“是一朵玫瑰的玫瑰是一朵玫瑰”的态度来看待的,玫瑰就是玫瑰,它不是别的什么。

由于撤去了习惯屏障,知觉与被知觉物融为一体,达到意与境会,心与物冥。上面说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观鱼的故事即寓有此意。庄子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来游去,就说这“是鱼之乐也”。惠子却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是实用态度,他把鱼归在“鱼”类,鱼是他的知觉对象;而庄子的态度则是审美的,他鱼我不分,鱼之乐就是他之乐,他之乐就是鱼之乐。人在此时,其心灵处于一种解禁开放、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状态,没有什么预期,没有什么先入之见,也没有意志的干预。总之,只有接受而无要求。实际上,是主体完全专注于对象因而知觉暂时消失或居于从属地位。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