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市场,而娃哈哈却一直高踞行业领军之位,造就了市场营销的神话。
娃哈哈制胜的特点是“快”:产品上马快,铺货到全国每一个终端更快!而一旦发现销售下滑,产品失去前景,下线也快,娃哈哈将市场做到了极致。业内有一句话,叫做“娃哈哈进的市场不要进,因为已经争不过它;娃哈哈离开的市场也不要进,因为已经无利可图”。 娃哈哈的这种优势已经保持了二十年,从它创立时起就是这样。
娃哈哈成功的秘密究竟是什么?
娃哈哈的员工说,娃哈哈成功的法宝就是“宗老板”,宗老板有“灵感”,宗老板出一个点子就能够赚钱。管理咨询专家们经过研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娃哈哈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宗庆后,是他的“灵感”。
而宗庆后又是何许人也?
很难想象,他只是一个没学历、没背景、白手起家的企业家;更难以想象的是:他的青年时代,既不是在学校苦读,也不是在企业实践,而是下乡劳动15年。
由于赶上*,宗庆后18岁下乡,在海滩上挖盐,晒盐,挑盐,在茶场种茶,割稻,烧窑,过着枯燥毫无内容的生活。15年中宗庆后能够做到的事是熟读《毛选》。宗庆后爱读《毛选》,伟人的思想、感情无不浸透在他的作品之中,而宗庆后能够领会这种胸怀与境界,并且深深受到感染,可以说这就是宗庆后所接受的“素质教育”,毛泽东思想事实上成为宗庆后用来规划人生、经营企业的“指导思想”。
直到宗庆后三十多岁,母亲退休,他得以回到城市“接班”。但是由于学历不够当教师,只得进了学校的工厂当业务员,用他的话说,是“蹬三轮卖冰棍”,成为一名蓝领工人。1987年,宗庆后工作的校办厂由于经营难以为继,决定由职工承包经营。宗庆后似乎看到了盼望已久的人生的改变,于是他与两名退休教师一起,承包了这间工厂,这就是娃哈哈的前身。
十年:达娃恩怨(2)
当宗庆后瞄准中国儿童营养品市场的空白,欲开发“娃哈哈”儿童营养液时,众多朋友善意地劝他不要冒险,宗庆后显得异常固执:“你能理解一位47岁的中年人面对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机遇的心情吗?”
于是,宗庆后带领他的小团队以“两口锅子、三个罐子”开发了中国第一支儿童营养液,较好地解决了儿童厌食、偏食造成营养不良的社会难题。凭着“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这款产品一炮打响,走红全国。娃哈哈到第四年就形成了年销售收入4亿元,利润7000多万元的规模,完成了原始积累,宗庆后有了140名员工,几百平方米生产场地。
疯狂增长的品牌资产带来的财富远远超出想象。当初做梦也不敢想的工厂规模,这时却成了束缚发展的瓶颈:企业的产能到了极限,产品仍旧供不应求。这时娃哈哈迎来了企业生命中非同寻常的一个转折:收购国有大厂,一跃成为大型企业。
当时杭州一间国企杭州罐头食品厂资不抵债,工人没活干,靠国家养。杭州市政府开始撮合娃哈哈收购这间厂。
罐头厂当时有2200名职工,6万米厂房,是国营老厂。听到要被一个小学校的经销部收购,不单是领导,连职工都不愿意。政府几次三番做工作,仍旧做不通,后来政府没办法,跟宗庆后说:“要不你去试试。”
于是政府主持在罐头厂召开了一个全体职工大会,把所有的企业领导、职工都叫来参加,安排宗庆后发言。大会上政府领导做了一个简短的开场白,宗庆后上场。令领导们惊喜交加的事发生了:宗庆后一说话,职工们眉飞色舞;宗庆后一讲完,全体鼓掌通过,收购成功了。
三个月后,杭罐厂扭亏为盈,第二年使娃哈哈销售收入、利税增长了一倍多。这次收购当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