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50部分 (2 / 4)

哲学”的又一次形象论证?列维同样在遭到围攻时坦言,这正是他的成功之处,因为“BHL(他名字的缩写)只是个符号”,媒体的聚焦和自己的“性感”,本身就让原本冷冰冰的哲学,变得让更多人愿意了解、愿意接受,甚至愿意反对,可以说,他们之所以“性感”,之所以成为明星,是因为大众需要和喜欢,他们喜欢平易近人的哲学家,需要“听得懂的哲学”。

当然,“物以稀为贵”,在当代社会,像他们这样能用大众听得懂的语言诠释哲学者凤毛麟角,才导致他们如此走红。然而作为“指导一切科学的科学”,哲学本不该如此高深和学术,如此远离大众,或者换言之,哲学原本就应该是“性感”的。

列维书中的萨特,就是个如他本人所言“身兼司汤达(小说家)和斯宾诺沙(哲学家)”的奇人,他一生的挚友兼死敌加缪也不遑多让,弗洛伊德不仅善于文学批评,精通多国语言,而且文字和演讲极富感染力,尼采是哲学家、诗人,而且有吸引众人的表达能力;再追溯几十年、几百年,罗素、卢梭、伏尔泰……一个个兼具哲人和文学家、学者与偶像气质的哲学家的名字镌刻在哲学史上。在中国同样不例外,孔子身兼六艺,墨子技艺惊人,他们不但有深远的学术影响,也同样有偶像般的群众拥护度,而这样的“性感哲学家”,在当代中国同样很难找到。

哲学的性感,建立在深厚的社会体验和平易近人的学风上。卢梭身世坎坷,晚年更对自己作过残酷的剖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建立在大量临床经验基础上,孔子周游列国,墨子更遍尝民间疾苦,因此他们能、也愿意用浅近的语言、生动的例子诠释自己的学说,让大众能够接受和理解;和先辈一样,齐泽克经历过南斯拉夫解体、斯洛文尼亚独立的巨变,体会过社会转型的苦辣酸甜,又遍历诸国,留心时务,这才让他能信手拈来地用五花八门的事例诠释自己的学术思想,而且深入浅出,让人人都听得懂,他在南京谈到《泰坦尼克号》时,指出如果没有沉船,两位主人公平安到达,世俗生活仍将拆散他们,因此“灾难既破坏、也成全了爱情的永恒”,其对人情世故的练达令人佩服,而从中导出“矛盾是合理且需要的,无需强作解决”的立论,更让人不由眼睛一亮;列维对美国事务的熟谙和频繁引例,同样与其曾以1年时间驱车2万多公里遍访美国,广泛接触其社会各阶层密不可分,而他对与自己流派毫无关系的萨特的深刻认识,又何尝不是一个“性感哲人”对另一个“性感哲人”的隔世共鸣呢?

把简单变复杂最简单,把复杂变简单却最复杂,很多哲学家,表面上更学术、更客观,但都歪曲地过分重视其所运用的研究方式,反忽视了其探索知识的实质目的,正如英国学者保罗。A。泰勒所言,“从方法论上来讲,这就等同于你在路边黑暗处丢失了钥匙,却在路灯下寻找,仅仅因为路灯下光线最充足”,作为指导一切自然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纲领性学科,哲学原本就应该是易懂的、普及的、“性感”的,像孔子与墨子,卢梭与萨特,齐泽克与列维这样的“性感哲学家”,原本应比比皆是,齐泽克和列维的哲学造诣远不如先哲,但他们生前的人气却超过许多先辈,这只能归于“资源型稀缺”。

因此而导致的明星效应,是齐泽克和列维们的大幸,却是大众和哲学的不幸:对于前者,

他们原本应该得到更多哲学养分,拥有更多选择;对于后者则更似一种因果——既然哲学选择远离生活的大众,大众的生活也自然选择远离哲学。

………【塞内加尔民族语:里程碑还是活化石?】………

黑非洲有多少种民族语言?谁也数不清,据说仅仅在西非,仅脉络分明的主要语言就多达126种,小语言、方言更不计其数。可如此多的语种有多少形成文字的?不到10种,被普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