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部分 (2 / 5)

关一家大布店的职工。1958年初,一家五口人随老头迁来白沙,他成了白沙供销社的第一批职工。三女儿下乡被水淹死了,去年又死了二女婿,现在我一个孤老太,住在这过渡房里,不知要过渡到何时?”

1956年底至1957年初,从各地云集到新安江来的职工已多达七八千人。工地需要大量的后勤人员,需要大量的能工巧匠,需要大量的辅助劳力。当时建德专属移委在白沙麻园弄和麻园岭建起20排移民过渡房。他们成了白沙镇上的第一批城市居民,也成了白沙镇上第一批创业者。他们没想到一过渡就过渡了近50年,至今还有半数以上的新安江移民和他们的后代在这里过渡着。

在淳安,他们是木匠、铁匠、篾匠、瓦工、裁缝。在白沙新城,他们是创业路上的领头人。大坝上有他们的身影,修铁路有他们的身影,白沙镇上商业、供销等各个领域都有他们的身影。来的家属,也从家庭里走出来,成了白沙新城建设的辅助工,拉黄沙、抬砖块。随着新安江水电站工程围堰二期开始,淳安至杭州的水路被迫中断,从那时起,新安江水库移民中的妇女就成了皖南木材搬运的主力军。直至1983年,安徽徽州至江西景德镇铁路通了,他们的货物和木材由水路改为铁路,淳安这些妇女才从肩上卸下一根根木头和一筐筐货物。但她们已从二三十岁的少妇变成五六十岁的老太太了。25年,她们自己也记不清脚底磨了多少血泡;肩上磨去了几层皮。但她们创下的奇迹是搬运了木材万立方米,货物万吨,这将永远记在安徽转运的史册上。

这50年这些创业者是怎么过来的?

一位76岁的老太太递给我一本封面已打皱、发黄的小册子。我翻了一下,这是一本一个白沙城创业者的创业史,我如获至宝。忙说:“这是你记的日记?”她慢条斯理地说:“我叫陈夫花,出身地主,旧社会读了几年私塾,过去只是自己偷偷地记日记,不敢给任何人看。”我说:“那我是日记的第一个读者?”她点点头说:“献丑了。”这本日记,对我吸引力太大了,在麻园弄足足抄了一个小时。征得作者同意,在此披露几则:

1958年元宵 晴

从淳安港口移来黄岙埠,在农民家里住下,已半个月了。我怎么也想不通,在淳安港口孩子他爸是在区搬运公司的,通知我们移民时,淳安县移民办的同志也明明说是叫我们到白沙,参加白沙的搬运公司。到了白沙,却通知我们来更楼。黄岙埠到白沙上班15里。我今天特意赶到梅城的建德县移民办,他们说:“麻园弄和麻园岭上的几百间房子还没造好,本来安排你们住在麻园弄新造好的两排房子里,在一间房子门口也贴上你家的名。你们家东西多,在铜官等车,耽误了几天,房子都被别人抢住了。”最后,这位移民办的同志说:“你们淳安是居民户,户口就登记在白沙,等今后有房子再通知你。”这些天,装运移民的汽车在杭淳公路上川流不息,装运移民的大木船,在新安江上穿梭似的来回,耳朵里整天装进的是××村移到桐庐了,××村搬到富阳了。我们家幸运的是家具都搬来了。

7.白沙滩上筑起的城(3)

1958年农历九月初五 绵绵细雨

在乡下农村,无田、无地、无山、无窝,一家五口就靠孩子他爸的32元工资,现在我又有孕在身。户口在白沙,人却住在黄岙埠农村,这算何体统?今天一早,我跟随他爸到了白沙,这时,建德县人委移民办已从梅城搬到了白沙。我闯进县人委的移民办公室。县移民办的同志见我挺着一个大肚,吵着要房,他们也同情我,并说:“你们在白沙租间房子,你做了产,年底分配房子一定给安排。”当天晚上我就与他爸盘算起白沙租房的事了。我憧憬着未来,城里有了房子,他爸有一份工资,我也能挣到一些票子,生活稳定下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