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步,中作小亭。亭前合欢树一株,青翠扶苏,叶叶相对,夜则交敛,侵晨乃舒,夏月吐花如朱丝”。从这些记述,可知他们在北京西山寓居两年,即公元1637年至公元1639年。
吴梅村公元1639年回太仓,公元1640年至公元1641年任职南京国子监司业,其实大多时间都是悠游山水与归隐读书。
苏州园林甲天下,而拙政园又是苏州第一名园。
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云:拙政园在娄齐二门之间,地名北街。嘉靖中御史王献臣因大宏寺遗址营别墅,以自托于潘岳(河南神童美男子潘安)拙者之为政也。文衡山(吴梅村的远亲)图记以志其胜。后其子以樗蒲一掷,偿里中徐氏(徐野君)……叶圣野赠薑如斯诗云:“酒垆寻卞赛,花底出陈圆。”或者当崇祯中河东君早与卞云装陈畹芬等居于临顿里,迨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复在云装处,即拙政园养疴欤?牧斋赋诗往往以河东君比西施,此点恐由河东君早在崇祯十四年以前即与畹芬云装同寓临顿里之故。若所推测不误,则一代名姝,此短时间内群集于此里,洵可称嘉话。惜尚难详确证明,甚愿当世及后来之通人有以赐教。 电子书 分享网站
3。李清照再生:徐灿(2)
寅恪追忆旧朝光绪己亥之岁旅居南昌,随先君夜访书肆,购得尚存牧斋序文之梅村集,是后遂习诵圆圆曲,已历六十余载之久,犹未敢自信能通解其旨趣。可知读书之难若此。际今以废疾之颓龄,既如仲公之健忘,而欲效务观之老学,日暮途远,将何所成?可伤也矣!
陈寅恪先师在史料前止步,没有能看出吴梅村与金闾人董小宛在公元1640年游西湖,也就不能“演义”出徐灿卞玉京柳如是陈圆圆在拙政园频繁聚会。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徐灿写《送素庵之白下》的五古,中有“斯行虽不遐,世故纷难任;天地异今昔,陵谷移崇深;旌旆弥天翻,长戟森如林”之语,可见当时局势,也表达了对夫君东山再起的“劝谏”。
(2)国变后的徐灿
公元1644年国变后,徐灿继续住拙政园,而她在北京的夫君得到多尔衮的赏识,故她不得不于公元1647年携家北上团聚。
“国家不幸诗家幸”,同吴梅村一样,徐灿也因国变而成一代词人。
元军攻破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后,当时为宫中昭仪的王清惠于北去途中写《满江红》词,一时传播,文天祥、邓剡等都有和词,而徐灿在明亡后也写有《满江红?和王昭仪韵》:
“一种姚黄,禁雨后、香寒□(原字缺)色。谁信是、露珠泡影,暂凝瑶阙?双泪不知笳鼓梦,几番流到君王侧。叹狂风,一霎剪鸳鸯,惊魂歇。身自在,心先灭。也曾向,天公说。看南枝杜宇,只啼清血。世事不须论覆雨,闲身且共今宵月。便姬娥、也有片时愁,圆还缺。”
后来,吴梅村朱彝尊陈其年曹溶都曾大量写有《满江红》,正是《红楼梦》脂批“武穆之恨”。
徐灿抵达北京后,感叹公元1638年至公元1648年的“早巳十经秋”,写《*子?同素庵感旧》有云“旧时燕子,莫过朱楼”,暗喻朱明王朝之叹,而“悔煞双飞新翼,误到瀛洲”却是对夫妻二人仕清的羞愧。
《唐多令?感怀》有云“何不向,故园流”,依然有南归之劝,只是陈之遴此时已经如贾雨村、薛宝钗一样“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以弘文院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但登顶后又于公元1656年被劾流放沈阳。
《拙政园诗馀》由陈之遴编次于清顺洽七年(公元1650年),由其子坚永、容永、奋永、堪永付梓于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本名《拙政园诗馀初集》,但未续出二集,以后虽有所作,今已散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