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犭昔手> 第5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部分 (1 / 4)

别是江南埠、江北埠和在竹浪溪溪口的溪口埠。三个小埠之间的交通,江南和江北有浮桥相连,溪口埠到江南埠有小汽轮摆渡。小地方的人喜欢借用大地方的名气,县城豆荚江镇的人又骄傲的称自己的家乡作为小武汉。

这豆荚江镇地处得天独厚。两岸有些狭长的小平原是千万年河流冲积而成的稻田。顺豆荚江东流出海是珠江口的外海伶仃洋,外海上有著名的海上渔场上川下川岛。再往外就是烟波浩淼的太平洋,听人说过了这个洋就能到花旗金山啦。这一带的人有很多漂洋过海的,有很多人一去不复返啦,也有很多人到花旗金山挣了银发了财,风风光光回乡起大屋。

顺豆荚江东流出海处,是海江山县最出名的名胜,叫作崖门。出海处的南北岸,各有一块突兀巨大的高崖,崖高如削,既约束了汹涌入海的江水,又挡住了咸水海潮的回灌。夏天,是台风频频来袭的季节,有这两座高崖消弱风势,豆荚江镇的人如同生活在一个比较平安的避风港湾。崖门是怎么形成的呢,谁也无从考究。是火山爆发后,岩浆流到此地入海,经海水冷却而堆积高耸吗?经查,这里不是火山活动地带,周围也没有什么死火山活火山口之类。是地壳挤压的隆起吗?似乎又不是,这里不是地壳板块的接合部。崖门突兀,与周围海岸的地势全然不同。我们只能说,这是天造地设,鬼斧神工。聪明的豆荚江镇人,就在这里安了家,世世代代。崖门外,是蓝色的珠江外海伶仃洋,崖门内,是绿色的豆荚江,蓝绿分开,一清二楚,崖门为界。

2.

时间以一九四九年为界。到了一九五八年,共和国仍在幼龄 。虽弱不禁风,却意志坚定。虽屡遭风雨,但仍在屹立成长。当时,朝鲜战争刚刚签署了停战协定,共和国生存的威胁终于被阻止在北纬三十八度线以南。中国人的尸山人海血肉长城,成功地挡住了美国人现代战争的滚滚铁流。坦克大炮,飞机军舰,这一堆堆能在三维空间中飞速移动并喷射火焰的钢铁怪物,虽未能撼动中国人同样坚强的钢铁决心,但足以让人的肉体战栗不已。

形势稍稳,百废待兴。强敌环伺,枕戈待旦。 大跃进粮食高产放卫星的运动,大炼钢铁赶英超美的高潮,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啦。

3.

海江山县的行政区域划分为五个区。崖海区靠海,是一个渔区。江南区、江北区是县城行政、商业中心。连山区深入大山,与邻县接壤。只有溪口区比较特别。溪口埠在竹浪溪与豆荚江交汇处的西岸,它既是三埠之一,因偏离县城中心,这个埠又处在平原与大山的接合部。客商进山,在此住客栈。山货出山,也在此集散转运。黄姓竹浪村也在溪口区的行政管辖之下。

。 想看书来

最后一只华南虎 第二章(2)

4.

溪口区是客家人与本土人杂居的地方。在中国的历史上,客家人泛指那些从北方中原迁移到长江以南居住的人群。客家南迁,通常伴随着大规模的战乱与灾祸,国家社会发生分崩离折。或是劫后余生逃难,或有先知先觉避祸,南迁的客家,都是些精英人群。他们凭着过人的坚韧和绝顶的聪慧,在自己选择的土地上重建家园。客家南迁的历史又是一部中华中原文化向南传播的史诗,客家人所到之处,中华文化必然灿烂,必然光大发扬。

据史载,客家人有过六次大规模从北到南的迁移,其中又穿插着无数次小规模的迁移。

首次客家南迁发生在西元二百年之间东汉末期的黄巾之乱,中原豪强士族的孙氏集团渡江建立了割据称雄的东吴政权;

西元三百年之间晋朝发生八王之乱,导致匈奴入侵中原。名门望族又一次南迁渡江,偏安江左,建立东晋政权;

西元六百年之间的晚唐末期,黄巢兵祸,军锋鞭挞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