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部分 (2 / 5)

少校谈完意见后,又与李济商量下一步如何查找的问题。由于东京除了沿皇宫区域及大学一带,大半都炸毁了,旧日收藏多已下乡或已散失,所以在那里可以说没有什么看头。而京都却完全不同,大战期间没遭任何轰炸,有关教育文化的事业更没停顿过,又为收藏家集中之地。因此,史克门少校提议,一起去京都走一趟,到那里好好查找查找,说不定在那里能找到“北京人”。李济满口答应,因为这也正是中国此次日本之行的计划内容之一。

史克门少校和李济一行当即赶往京都。他们在京都共住了七天,李济与史克门少校同住一个饭店,差不多朝夕相见,且同桌吃饭的时候甚多,李济便尽量利用这些机会与史克门少校多交换意见。史克门少校是一位爱好东方艺术的人,很富有收藏经验,对于中国抗战前的考古工作也甚为熟悉,并认识很多的东方学者,所以两人很谈得来,谈的范围也相当的广泛。自然,他们各自也都有必须保留的部分,对此都很理解,彼此心照不宣。但一般说来,史克门少校是很同情中国的愿望的。

在此期间,李济曾提出三个问题征询史克门少校的意见:

1.中日的战争,应该从何年算起?2.日本军阀在中国毁坏的文物,日本应该如何赔偿(例如上海商务印书馆的东方文化图书馆、南开图书馆等)?3.未经中国政府允许(伪政府的允许当然不算),日本人在中国发掘器物,应如何处理?

关于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当时有四种不同的说法:即(1)从“珍珠港事变”算起;(2)从“七·七”事变算起;(3)从“九·一八”算起;(4)算到甲午战争那一年。对此,史克门少校认为,自“九·一八”起似乎最合理,但应该呈送到高一层的机关决定。毁坏的古物应该赔偿,盗窃的古物应该归还,这在原则上应无问题,但具体的办法仍应遵守“有切实证据的”及“可以辨别的”两个标准。

史克门少校的这些意见应该说大致符合中国代表团的期望,不过真正实行起来,盟军总部似乎也不是那么痛快,或者说显得很困难。至于何以如此,不得而知。

一日,盟军总部有一个叫鲍尔士(GordonBowles)的高级美国顾问,在京都碰见了李济。鲍尔士曾在哈佛大学研究民族学,也在西藏考过古,与李济是旧相识了。两人在日本相遇,自然都很高兴。当鲍尔士得知李济所遭遇的困难后,很坦诚地对李济说:“美国政府对于中国要求日本偿还劫掠的文物,是极同情的,但英国却不一定。他们对于‘劫掠’一词(斯坦因等在新疆、甘肃一带的行为)极为敏感,不一定会帮助中国。所以,我的意见这事最好就在盟军总部办理最好,不要推到AlliedCouncil去决定,那里是不会得到什么好结果的。”

听了鲍尔士的话,李济已心中有数。但可惜的是,他和史克门少校在京都寻找了整整一个星期,还是没有找到“北京人”。

在余下的日子里,李济依然坚持在日本四处奔波,八方打听,哪怕有一点点与“北京人”相关的线索,他也要亲自过问,亲自查询。但依然没有什么新的线索。

这是怎么回事呢?在日本找长谷部言人和高井冬二,本来是一件不应该成问题的事情,可有关人士却推说:“地址不明,难以查询”。再者,去年11月19日美联社就曾向世界发布了“‘北京人’遗骸在日本发现”的消息,今年1月1日英国路透社又发表了“‘北京人’将由日本归还中国”的消息,但现在,为什么以美国为首的盟军总部对“北京人”到底找到没找到,找到后到底在谁的手里,又避而不谈甚至干脆从根本上加以否定呢?很显然,“北京人”还在日本人手上,或者遗失在了别的什么地方,是完全可能的;但谁又可以断言,美国就一定没有从日本人手上将“北京人”揽入自己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