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部分 (3 / 4)

说:“你选一个。”

陈凯歌选了其中的《深谷回声》。

在一次采访中,陈凯歌谈到了接受这个剧本的过程:“一个是我的幸运,同学们都很支持;另外就要感谢广西电影制片厂的魏必达厂长,这个老厂长现在已经退休了。他是拿了两个本子给我,说这两个本子中间你可以拍一个。我就看了陕西西安电影制片厂张子良所写的,当时不叫《黄土地》,叫《深谷回声》,他是从柯蓝的一篇散文改编的。因为张子良本人是陕北人,所以他对当地的风俗、民情都很了解,我没去过陕西,我是拿了剧本之后才第一次去陕西,那个时候才真正地受了感动。”

拿到本子后,陈凯歌到陕西体验生活,尽管他说真正受到了感动,可实际上对于这个本子到底应该怎么办他心中没底。根本问题在于《深谷回声》是一个陈旧的题材,陈旧得再没有力量。按照陈凯歌的话说,他们这代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反传统,既然要反传统,就一定要创新。可在这样一个陈旧的题材上怎样创新?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1984年初,《一个和八个》在小范围内传放,引起圈内极大震动。张艺谋仅仅在西安休息了几天,便赶到北京去和陈凯歌会合。张艺谋这次去北京带去了一张极其关键的照片。这是一张陕北大鼓的照片,许多人在一起打鼓,场面极其宏大。张艺谋本人也没有经历过这种大场面,仅仅从照片中感受到了。他之所以给陈凯歌带去这样一张照片,只有一个原因:对于《深谷回声》,他有自己的想法。

张艺谋认为,《深谷回声》这样一个陈旧的题材,要想拍出新意,只有一个办法,一定要在形式上取得突破,将老陕西黄土高原那些最震撼力的民俗风情表现出来,当然,也将传统中某种陈腐的力量予以体现。

在此基础上,导演陈凯歌、摄影张艺谋以及美工何群等人一再海侃胡侃,终于让《黄土地》脱胎于《深谷回声》,赋予它新的生命力。整个故事还是那个与旧婚姻斗争的基调,不同的是,张艺谋在表现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比如大鼓和大片的黄土地,比如滔滔的黄河水,以及陕北民歌、祈雨、婚嫁仪式等。在他看来,这些东西早已经不是自然属性或者民间俚俗,而是文化,是一种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文化。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极其顽固的,是像黄河水一样生生不息的,仅靠某几个人的力量很难改变。

最初的方案中,几个主创人员的意见并没有完全统一,张艺谋于是提议再去陕西走一趟。那时可是大冬天,西北天寒地冻,陈凯歌、何群以及张艺谋等人顶风冒雪来到陕西。他们一起参拜了黄帝陵,并且在张艺谋的安排下观看了腰鼓阵。那阵势排山倒海、汹涌澎湃,一下子将所有人都震住了。此后张艺谋拍片一直都在追寻着一种东西,用他的话说,是大气磅礴,更具体点说,那是一种极度渲染的力量,一种由气势造成的巨大冲击力,一种由声音、色彩、画面等诸多因素组合,对人的感官形成强大刺激的视觉效果。

石破天惊的“第五代”(2)

《一个和八个》被认定为“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但实际上这部电影除了在色调上、气氛上以及情感上取得空前协调,极大地突破了前人外,在叙事上却是松散的。至于画面,虽然突破了以前固有的中心论,而将主要人物总是摆在边缘,是一种刻意,不够自然。而腰鼓阵所给艺术家带来的最大启发是,好的形式更容易使力量凝聚,形成辐射力和感染力,先冲击你的感官,继而冲击你的灵魂。

陈凯歌站在腰鼓阵前,脑海中冒出的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句话代表了美学的最高境界。陈凯歌为什么会想起这句话?因为他耳边响着腰鼓的轰鸣,那是一种震天动地的巨响,可在这巨大的响声中似乎又万籁俱寂,一点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