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6部分 (4 / 5)

午两个小时播放音乐,晚上一个小时读报或者讲故事。

按照这种节目方式,完全是非营利的广播电台。

林子轩也有盈利的方案,不过不愿意现在拿出来,等到把奥斯邦赶出去之后,就可以把播放音乐换成电台点歌节目。

可以为亲人点歌送祝福,无论是过生日,还是离别送行,或者生病祈福,只要一块钱就可以在电台中播出。

这个节目绝对符合那些洋场阔少们的口味,这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表白手段,花费又那么底,想来会成为一种时尚。

而且,还可以加入广告。

这需要等到收音机普及之后才会有广告商上门,没关系,他可以每天用二十分钟的时间来宣传明星电影公司的新电影。

1922年11月13日,林子轩参加了上海大学内部教师的聚餐会。

1922年春,牧师王礼堂以提倡新文化为号召,在上海闸北青岛路青云坊创办东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然而,校长王礼堂贪财缺德,办学完全为了中饱私囊,致使教职员的薪金发不出,学生的伙食无法供应,因而爆发了一场“倒王风潮”。

王礼堂灰溜溜地离开学校后,学生们为了继续求学,要求改造学校。

1922年10月23日,在孙仲山和陈独绣的提议下,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改组成为上海大学,邀请于右仁出任校长。

校舍为老式石库门2层楼房10余间。

蔡元赔、汪精为、章泰炎、张静姜等人担任校董,邵力字为副校长,邓仲夏任总务长,瞿秋百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

第一批学生只有一百多人,林子轩被聘为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客座教授。

第一百三十五章 曾经有这样一所大学

所谓聚餐会,就是提供一个教师们认识交流的平台,地点是学校的大礼堂。

上海大学的校舍在一条弄堂内,条件非常简陋。

校舍只是一座老式石库门楼房,两层楼共十余间房子,学校把楼上并排两间房子的隔墙拆掉改为大礼堂,也算是大课堂,其它客厅、厢房都是教室。

来参加聚餐会的人员中,有一半是像林子轩一样的社会名流,是被聘请的客座教授,另一半才是学校的教职员工,这些教职员工同样赫赫有名。

比如,中国管理科学先驱杨性佛,南社著名诗人叶初伧,日内瓦大学理学博士张乃雁,密西根大学法学博士何时桢等等。

其实,看看上海大学的校董就知道,无论是蔡元赔还是章泰炎都是教育界顶尖的人物,其他人也是这个时代的翘楚。

更别说还有孙仲山和陈独绣在后面支撑着。

虽然这些人并没有出面,但却有着强大的号召力,上海的社会名流怎么会拒绝这份聘请,这就导致这样一所只有一百多名学生的大学,光是有名望的教授就有几十位。

这样强大的师资力量,可以说是全国独一家了。

林子轩同样无法拒绝这份聘请,来不来讲课是次要的,主要是把这所学校的名气撑起来,因为这是两个党派第一次合作的成果。

事实上,后来就流传着这样的俗语:“武有黄埔,文有上大;北有北大,南有上大。”

可见这所大学日后的影响力。

此时的上海大学只有两个科系,一个是文学系,一个是美术系。

文学系分为中国文学系和英国文学系,中国文学系主任叫做张军谋,英国文学系主任叫做何时桢。

在上海,还没有新文学的根据地,不像在北平,有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学的中心。

上海大学文学系提倡新文学,林子轩身为新文学的代表人物,自然要参与其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