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站在正义的一边,没想到被幕后势力给操纵了。这位幕后的人物正是把杨阴榆弄下台后女师大的新一任校长易赔基。
易赔基在教育界颇有声望,曾经做过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他和北大教授李石增是亲家。
在中国的文化界和教育界,他们这一派称为留法派,以李石增为主。
由于教育背景的差异,留法派和留学英美的学人形成抵交相争的局势。而逐渐式微、遭到边缘化的留日学人则支持留法派,共同对抗咄咄逼人的英美派。
这就像是三国时期吴国和蜀国联合抗曹一样。
有了留日派的支持,留法派在此时的教育学术界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
所以说,在中国生活就不可避免的加入到各个圈子里来,有人的地方就有圈子。
这样就能够理解为什么鲁讯甘愿受到驱使了。
等到易赔基当了新校长,他立刻就不再管这些事情,而只管教书了。
时任女师大国文系主任的郑典在后来的回忆文章里称:“到了复校以后,校长继任有人,他就事事谦退。只管讲课了。这是多么值得敬佩的风度啊!”
在大量女师大风潮的叙述中,英雄鲁讯在戏台中央英勇作战,学生们群情激昂,易赔基以及背后的李石增或不见身影,或像个跑龙套的,在前台一闪而过。
然而,事实总是让人难以接受。
杨阴榆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和英美派的代表人物胡拾是校友。这就是为什么现代评论派力挺杨阴榆的原因了。
说到底就是留法派和留日派联合起来对英美派的一次反击。
鲁讯在这次事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许广评。
在这次风潮中他如此英勇奋战,几乎以一人之力就把现代评论派打的落花流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爱情的力量,或者说冲冠一怒为红颜。
林子轩留学美国,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他和杨阴榆同一年进的哥大。
杨阴榆到美国留学的时候已经三十四岁,林子轩才刚刚十八岁,两人的交往并不多。只在哥大留学生聚会的时候见过几次。
在他的印象中,杨阴榆性子和婉,对学业很用功,和他这种在美国混日子的人不同。
有了这份情谊,林子轩自然不会攻击杨阴榆。也不想参与这次论战。
在这场风潮中,对错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关乎的是立场问题。
正如后世的那句话,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林子轩不再理会北平的事情,任由他们争论去,他遇到了另一件麻烦事。
孟晓冬想要到北平去唱戏。
她的理由很充分,她觉得自己在上海的戏曲舞台上已经无法再提高了,只有到北平和各路戏曲名家一较高下,取长补短,才有提升的可能。
这句话从一个十八岁的女孩子口中说出来总觉得有点怪异。
给林子轩一种武林高手要去挑战天下群雄的即视感。
在这个年代,京剧虽然有海派和京派之分,但海派京剧注重商业性,过于花哨,若是论艺术性,还是要看京派京剧。
北平是京剧演员心目中的圣地,梅兰方和杨晓楼等人都是京派京剧的代表人物。
在戏曲界,他们的名气就要比上海的演员大,经常到皇宫中演出,还能得到慈禧的赏赐,这也是他们名气大的原因之一。
进宫唱过戏,这就是值得炫耀的资本。
孟晓冬在上海的名气极大,无论在歌曲还是电影上都受到欢迎,在戏曲舞台上同样如此。
她的本行是唱戏,这次到北平是为了开阔眼界,学习和借鉴别派的唱腔和技法。
孟家是梨园世家,在南方戏曲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