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邕原名蔡雍,他对顾雍的才华十分赏识,认为将来必定有所成,于是将自己的名字相赠。
顾雍因受到蔡邕称赞。故字元叹。顾雍弱冠之年,顾雍即由州郡官吏表举推荐,孙坚占据整个江东时,他便受到了孙坚的重视,亲自对顾雍进行了一番考核,这才发现顾雍一鸣惊人,直接将顾雍任命成庐江太守。当时张昭极力反对,可是事实证明,顾雍并不负孙坚的厚望,果然将庐江治理的井井有条。
甘宁在街巷中打听了一番。得到了乔氏的确切住所,便急忙回到了林南的身边,说道:“主人。已经打听到了,就在城东。”
林南点了点头,对甘宁道:“前面带路。”
两个人步行到了城东,甘宁在前面带路,林南跟在甘宁的后面,很快便来到了一个府邸。
府邸并不豪华,也不壮观,更不显得富庶,而是那种中规中矩的书香门第之家。即便是远远地站在府邸的外面,也能闻到府邸里面传出来的那种墨香。给人一种很清新的感觉。
匾额上写着“乔府”两个字,苍劲有力。字迹规整,看的出来,这两个字是出于名家之手。
乔府的大门是关闭着的,林南见状,便对甘宁喊道:“去敲门!”
甘宁“诺”了一声,便立刻过去敲响了乔府的大门。
不久,一个年迈的老汉缓缓地将门打开了一条缝,看了一眼站在门外的甘宁,他并不认识,便问道:“你找谁?”
“久闻乔公大名,我家主人特来拜会。”甘宁一边说话,一边递上了名刺,交给了那年迈的老汉。
所谓的名刺,其实就是名片。
名片在中国,经历了谒、刺、帖、片几个历史阶段。
名片起源于交往,而且是文明时代的交往,因为名片离不开文字。
原始社会没有名片,那时人烟稀少,环境险恶,人们生存艰难,交往很少;文字还没有正式形成,早期的结绳记事也只存在于同一部落内部,部落与其他部落没有往来。
到了奴隶社会,尽管出现了简单的文字,也没有出现名片。奴隶社会经济还不发达,绝大部分人都固着在土地上,奴隶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少量世袭奴隶主,形成小的统治群体,由于统治小圈子长期变化不大,再加上识字不太普遍,也没有形成名片的条件。
名片最早出现,始于封建社会。战国时代中国开始形成中央集权统治的国家,随铁器等先进生产工具使用,经济也得到发展,从而带动文化发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与其它流派形成百家争鸣景象。
各国都致力于扩大疆土,扶持并传播本国文化,战争中出现大量新兴贵族。各路诸侯王每隔一定时间就要进京述职,诸侯王为了拉近与朝廷当权者的关系,经常的联络感情也在所难免,于是开始出现了名片的早期名称“谒”。
所谓“谒”就是拜访者把名字和其它介绍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给被拜访者的见面介绍文书,也就是现在的名片。到了汉代,中央集权制国家进一步发展,随汉初疆域扩大,“谒”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到了东汉,“谒”之名称被“刺”所取代,材质仍为竹木之类。有人还在“刺”上添加了官职年龄等内容,专供拜见上峰之用,名曰“爵里刺”。这种官场名片有专门的书写格式,要把所有的内容在“刺”的中央写成一行,不能拆分,故而也叫“长刺”。
有个故事叫“遍谈百刺”。三国时,魏国大将夏侯渊有个儿子,是个神童,叫夏侯荣。日诵千言。过目辄识,七岁能诗文。皇帝曹丕听说后召见他,宾客有上百人。人各一刺,上书爵里姓名。荣一过目。与之接谈,不谬一人,人人皆称之为奇。
那老汉看了一眼名刺,见名刺上面写着“吴,平南将军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