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部分 (2 / 4)

流亡在栎的厉公突,就立了子亹做国君。

4、公元前694年,也就是第二年,《左传》桓公十八年传:“秋,齐侯师于首止。子亹会之,高渠弥相,七月戊戌,齐人杀子亹,而轘高渠弥”。祭仲辅助了子亹的弟弟做了国君,也就是目前的郑国国君,和齐国的仇恨就是此时加深。其实,在二十多年前,齐桓公的父亲齐僖公和当时的郑庄公是很好的朋友,郑庄公死后,因为“宋庄公贪赂构兵”事件,两国才结下仇恨。

把这些郑国的基本概况列出来之后,管仲不由吟了一首诗:

扬之水,不流束楚。

终鲜兄弟,维予与女。

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

扬之水,不流束薪。

终鲜兄弟,维予二人。

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这是当时流传的一首暗喻郑国多难的政治诗,题目《扬之水》,收录在《诗经•郑风》中。“兄弟”寓意的是昭公忽和厉公突,几进几出,争到最后谁都没有胜利,一个死掉,一个流亡。

管仲边吟着,感慨其中的无常,边揣摩着对策。突然心生一计,目前郑国政府的敌人不是仅有齐国一个,还有另外一股势力在蓄势待发,那就是诗里暗喻的厉公突。

一个等待了17年的国君

郑厉公的坚忍

在中国历史记载中,郑厉公可能是流亡在外时间最长的国君。他流亡在栎的17个春夏,日日夜夜都梦想着回到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重新夺回原本是他的宝座。其实,在同一时期的国际政治事件中,也有不少国君流亡国外,但都在极短的时间内复位或者死掉,如果不成功,当然就去死,像所有国破的君主那样上吊自尽。可是,他没有,在齐国政府没有派兵支援他复位之前,他一直在栎这个小地方训练着兵马,组织军事力量准备打回国内,并且时刻打探着郑国国内的情况。

这不免让人想到欧洲很有名的一位将领兼君主:拿破仑,他在被推翻统治后流放到遥远的一个孤岛上,始终没有放弃他的梦、他的理想、他的抱负。别人以为他在那个孤岛上再也不可能有什么希望的情况下,他却带着厄尔巴岛上几百人的军队,一路打回了法国首都巴黎,重新登上法兰西共和国君主的宝座,震撼世界,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这就是永不放弃和坚持不懈所创造出来的奇迹和辉煌,就好像开篇描述管仲那样的胸怀,“智者之举事必因时。时不可必成,其人事则不广,成亦可,不成亦可。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若舟之与车”。拿破仑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是他的努力是成功的,精神是胜利的,任何的历史学家都没有理由否认这一点,失败在于他做的事情“时不利”。

郑厉公也是这样一个有强大耐心和韧劲的人,17个年头过去了,他也已经像拿破仑从孤岛上出来那样,外表显得憔悴不堪,但那双眼睛仍闪闪发光,这正是梦想与希望之火没有熄灭的原故。这个老头还没有到绝望的那刻,只是感到孤立无助,在他被逐出郑国的那年,公元前697年,曾经有五国联军试图帮助他复位,可惜无功而返。《左传》桓公十五年经:“冬,十有一月,公会齐侯、宋公、卫侯、陈侯于■,伐郑”。■,宋国地名。“弗克而还”,复位没有成功又损失了兵力,五国觉得没有利益可图就再也没有发兵相助。当时没有把郑国攻下来的原因,郑厉公认为是朝廷里有军事人才,最关键的人物就是逐他出来的顾命大臣祭仲,祭仲的确是个厉害的角色,能肆意更换国君。所以,郑厉公害怕朝中这个厉害的仇人,17年来一直不敢采取行动,他在等这个人死掉,或许等自己仇人死掉也是一种活下去的勇气,这大概也是郑厉公等了17年的力量所在。

17年后的复国

这一年,他得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