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误入桃园> 第10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部分 (2 / 4)

前的中国文学,也不是指希腊罗马的文学,凡是不怕时间考验的,有完美的形式与风格,极其典雅的文学都是古典文学。梁实秋的文艺思想是人性论,他说:“人性是复杂的,唯因其复杂,所以才有条理可说,情感想象都要向理性低首。在理性指导下的人生是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在这种标准之下创作出来的文学才是有永久价值的文学。”“伦理的乃是人性的本质。”“人有理性,人有较高尚的情操,人有较严肃的道德观念,这便是我们所谓的人性。”所以梁实秋崇尚古典雅致的文学与生活方式。

梁实秋,1903年生于北京内务部街20号。梁实秋的祖父曾在广东做官,父亲在北京做官。家道兴隆,祖父在北京买下房子,梁宅很气派。在梁实秋的记忆里,北京最有趣的是北京人日常生活中的“礼”,这种“礼”实际是平民百姓在艰难的环境中基于自身的生存而需要维护的一种彼此间正常的合度关系,这种礼近于“俗”。中国的“礼”,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命题。不同阶层的礼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作用。有的不懂礼而实际践行礼,有的制定礼而蔑视礼、践踏礼,有的靠礼维护正当生活的权益,有的以礼杀人,以礼吃人。古代的圣人一再地慨叹:礼失而求诸野。有以夫!北京人的日常生活追求精致典雅,追求生活艺术化趣味化,所以像一些作者写到北京文化风俗时的那样,具有京味,北京有丰富的吃文化、书画文化、京戏文化等。北京的文化礼俗给梁实秋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15年秋梁实秋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学校在当时没有现在这样有名,还比较平常。他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在清华学校呆了8年。公正的说,梁实秋对“五四”运动的热情和他所实际发挥的作用,确乎不但不能同具有领导天才的*领袖陈长桐相比,而且也不及他的学友、继陈长桐之后成为第二代领袖、“思恕敏捷,辩才无碍,而且善于纵横捭阖”的罗隆基,甚而也赶不上他的另一位学友、“埋头苦干,撰通电、写宣言、制标语”甘于做文书工作的闻一多。梁实秋后来特别感到自豪的,是他亲身参与的一场驱赶“小锣会”,与长张煜全面对面交锋的斗争。与闻一多、郭沫若等人有交情。

1923年8月的一天,清华学校六十多名癸亥级同学,在上海浦东码头上登上了美国的远洋客轮“杰克逊号”。临行前,学校里发给他们每个人三四百元治装费,一个个穿戴得西装革履,煞是齐整。但在即将远离故国之际,他们的心情是很沉重的。特别当船上的小乐队吹奏起送别的凄伤曲调时,愈发为这种游子增加了黯然*的情调。梁实秋与闻一多也在其中准备赴美留学。他们先在科罗拉多大学学习了一年,又转到哈佛大学了,他们是很好的朋友。在哈佛大学,梁实秋有幸成为白璧的学生。从此梁实秋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他成了坚定的新人文主义者,他认为白璧德“重视的不是elamrital(柏格森所谓的‘创造力’)而是elanfrein(克制力)。一个人的道德价值,不在于做了多少事,而是在于有多少事他没有做。白壁德并不说教,他没有教条,他只是坚持一个态度——健康与尊严的态度。”在文艺观上,梁实秋公开申明不赞同“浪漫”,主张智慧、理念、典雅,也就是所谓的“新古典主义”。梁实秋开始以新人文主义来审视现代文学。

1926年梁实秋学成归国。凭学友的一封介绍信,梁实秋顺利地在南京东南大学当上了教师。1927年,梁实秋与程季淑结婚。1928年梁实秋参与了后期新月社的建设,成了新月社的首席批评家。梁实秋严格奉行白璧德的“新古典主义”,真诚地把理性和节制奉为创作的圭泉。他所用于作为衡量文学作品优劣标准的,总是“相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