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剑、镜、玉,直到今天,三件器物依然是日本镇国之重器;同时赐予日本国名:“倭奴国”。“倭”在这里并无大国对小国歧视的意味,实为“恭顺”之意。
此外,光武帝还赐“汉倭奴国王印”给该政权最高统治者,此枚金印原件于公元1784年在日本福岗出土。
公元3世纪后,列岛上逐渐兴起了一个强势地域性政权——大和。经过不断的军事扩张和政治联姻,大和朝廷统治的领土越来越大,至公元5世纪左右,已控制了日本列岛的大部分地区。
从这一时期开始,向中国学习,成为一些有开拓进取意识的日本上层贵族青年的政治追求。
公元593年,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圣德太子摄政,掌控了大和朝廷的实际权力。
第二年,天皇下诏,提倡佛教。为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圣德太子在与中国大陆政权继续加强来往的同时,不再以臣属自称,极力摆脱中国政权所制定的朝贡体系。
隋朝时期,日本天皇以最高统治者的名义致书隋炀帝,便有“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之称,圣德太子在这份外交文书中强调了日本与大陆王朝的平等地位。内政外交上的开拓意识,使他在日本历史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头像长期保留在日本最高纸钞上。
圣德太子对中国文化极为了解,他推崇中国的大一统体制,极力主张巩固皇权。在圣德太子的主持下,日本先后制定了“冠位十二阶”和“宪法十七条”。
“冠位”依照才能和功绩授予,圣德太子试图以此为政改突破口,打破世袭贵族对权力的垄断。这一举措为日本官僚体制的逐渐成熟奠定了较为成熟的基础。
“宪法十七条”则以中国儒家思想为指导,规定:“国非二君,民无两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同时主张以和为贵,缓和国内政治对立。
这一系列重要的内政改革,极大地削弱了日本大豪族权力,在日本这个岛国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思想,但并没有触动日本古老的“部民制”。
所谓“部民”,大致由两类构成:在大和朝廷对外征服的进程中,被迫臣服的部族被集体安置,这是部民的一种来源;此外还有一些从事专门领域生产的“部”,比如从事农业生产的被称为田部、米部,从事各种手工业生产的被总称为品部,这些领域的劳动者也被称为部民。
部民有少量的家庭财产和生产资料,主人不得随意杀害或买卖部民,但可以将他们转赠他人。部民和奴隶的人数在当时的日本总人口中超过一半。大和皇室和全国大小氏族不断占有土地,迫使大量自耕农沦落成为部民。
《日本书纪》记载:强盗窃盗并大起之,不可止。
公元622年,圣德太子还没来得及给自己戴上天皇的桂冠,便病殁于斑鸠宫。这个政治权威的离世,使日本列岛再一次陷入大动荡。
外戚苏我氏家族势力庞大,是当时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其家族代表人物苏我稻目曾在圣德太子之前就力倡改革,并通过朝鲜半岛学习中国文化。他本人与中国的来日人员交往甚多,其家族与中国移民一直维系着良好的关系。
圣德太子死后,苏我家族势力进一步渗向政治中心。苏我虾夷、苏我入鹿子父子排斥异己,通过血洗斑鸠宫,将圣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的势力完全肃清,并另立天皇作为政治和经济的既得利益者,苏我氏害怕进一步的改革会动摇家族独揽朝政的地位,一步步走向改革的对立面。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二 “海归派”助推日本腾飞(2)
接下来发生的“大化改新”,是对日本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三大改革”之一,也是之首。
这次改革,同样是要流血的。
圣德太子去世的第二年,即